
篇1:初一历史学习资料:探索开元盛世的辉煌
第3课时 开元盛世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的知识。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政治上(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
2、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 和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 、刑窑 和 (最著名的)。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 、扬州和 。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 的大都市。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 时期,历史上称为“ ”。
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唐朝灭亡。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结合课本15页唐朝长安平面图,根据你所居住的城镇或村庄设计一张建筑布局图。并发挥一下你的想象,构建一座你心目中的美好家园。
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
1、“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唐玄宗励精图治 B、唐玄宗崇尚节俭
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关于唐朝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来源:中.考.资.源.网]
A、饮茶之风盛行全国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在越窑可以买到最好的青瓷制品 D、长安城内的居民居住在坊里
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篇2:初一历史学习资料:探索开元盛世的辉煌
教学目标:
3. 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 的道理;
4.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盛世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本课重点: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本课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女皇武则天 1.学生自我发挥:说说你眼中的武则天。
2.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3. 总结“贞观遗风”、武则天采取的措施 。
4.阅读:“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这其中与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有关系,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集团的政策中,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但总体来说,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她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 开元盛世 1. 解释“开元”的含义
2.学生阅读课本中《唐语林》中的一段史料,思考:1. 哪些可说明“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2. 哪些可说明“天下大理。河清海晏, 物殷俗阜”?
三、社会经济繁荣
⑴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篇3:初一历史学习资料:探索开元盛世的辉煌
第三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