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一历史:北方民族融合练习
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2)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3)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4)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2. 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城戢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山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 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 150万人口已呈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材料二 (洛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地理条件优势……气候宜人……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摘自《洛阳旅游介绍》
请回答:
(1)请你说一说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位皇帝的历史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皇帝进行改革有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他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国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为什么?你怎么评价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日:“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日:“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民工潮”最早出现在。这一提法,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工流动的来势凶 猛而又具有“春起冬落”的特征。它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民工潮”问题,应当说是“三农”问题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映。
(1)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古已有之,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人口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的“民工潮”中北方人口纷纷涌向南方,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是否相同?说说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篇2:初一历史:北方民族融合练习
一、填空题
1.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 区的 族,建立了 政权,定都 (今 ),4,统一了 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已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 迁到 。迁 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把皇族由姓 改为姓 ;鼓励 ;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二、选择题
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孟获 D北魏孝文帝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4.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 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 、与汉族通婚
5.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 祖
7.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8.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汉D.氐
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B.匈奴C.汉D.氐
10.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B.3C.4D.4
11.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 族
1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13.孝文帝把皇族姓氏 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
以上就是初一历史寒假作业《北方民族大融合》,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学习,不断积累,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奋力前行吧!
篇3:初一历史:北方民族融合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二、问答题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答案:
一、 选择题
1、B
二、问答题
2、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多方面内容:
(1)规定官吏俸禄,严禁贪污。
(2)分配土地给农民,农民交租,担负徭役兵役。
(3)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
3、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上册历史第五章同步练习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4:初一历史:北方民族融合练习
一、选择题
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 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5.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与东周 B. 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北宋与南宋
6.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CDCAC DC
二、8.(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2)示意图: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课后检测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初一历史:北方民族融合练习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课后检测题。
一、北方的统一
_____后期,______的一支建立____,定都 ____。____年 ____统一_________。
二、民族大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 ____ 为主,到了魏晋以后, ______ 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
_______成为南北流行的服饰。北方少数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____________。
三、北魏________ 把都城从 ____ 迁到 ____。
原因:(1)平城,________,________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________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____________文化。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禁用________;
2)____及家属必须穿戴____服饰;
3)将________的姓氏改为____的姓氏,把皇族改为姓___;
4)鼓励_______与汉族贵族____; 5)采用汉族的____、____;
6)学习汉族的____,尊崇____,以___治国,提倡____、养老的风气。
促进了________。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____和四个王朝总称为____。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课后检测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