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为了帮助同学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小编准备了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附答案,希望大家能用心去做题!
一、单项选择(30分)
下列说法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 )
A.2B.2C.2D.2
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B.琉球C.夷洲D.扶桑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
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
A.三国时期B.西晋后期C.东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
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匈奴B.鲜卑C.羯D.氐
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B.民族歧视C.民族融合D.农民起义
1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B.用水排鼓风
C.用煤作燃料冶铁 D.灌钢法的采用
11.南朝开始时的第一个王朝是( )
A.齐B.陈C.宋D.梁
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1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
A.历史著作B.天文著作C.农学著作D.地理学著作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
A.顾恺之的画B.王羲之的书法C.敦煌壁画D.龙门石窟浮雕
15.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 )
①《女史箴图》 ②《兰亭序》 ③《洛神赋图》 ④云冈石窟的浮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作者是( )
A.贾思勰B.祖冲之C.郦道元D.范缜
17.汉字书法的发展顺序是( )
①篆书 ②草书 ③楷书和行书 ④隶书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④①③②
18.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
A.贾思勰B.祖冲之C.郦道元D.张衡
二、配伍填空(10分)
A.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司马炎( )
B.三国时率船队到达夷洲曹操( )
C.挟天子以令诸侯卫温( )
D.献计火烧袁绍粮草,动摇军心孝文帝( )
E.西晋建立许攸( )
三、归类(16分)
请将下列历史人物按类型归类
孙权、苻坚、曹丕、拓跋宏、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想一想(12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少胜多是《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结合课文学习,找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古代著名战例。这些战役对现代战争有没有借鉴意义?
五、知史识图(16分)
篇2: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4、北魏孝文帝带 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 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
A、王羲之、顾恺之 B、荀子、王充 C、祖冲之、郦道元 D、司马炎、孝文帝
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 D、国家稳定,经济迅 速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盛行 C、社会动荡不安 D、社会相对稳定
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
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1 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
A、《水经注》 B、《开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
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诸葛亮 B、刘备 C、班固 D、孙权
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的初步开发
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张旭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东方见闻录》 D、《资治通鉴》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东汉 ②曹魏 ③北魏 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列举题
21、根据所给的历史信息,写出有关 名称:
(1)、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___。
(2)、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他是:___。
(3)、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___。
(4)、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 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他 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革命措施?
23、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24、探究题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6、C 7、B 8、D 9、C 10、C 11、B 12、B 13、D 14、D 15、D 16、C 17、A 18、B 19、A 20、C
二、
21、⑴张仲景 ⑵贾思勰 ⑶祖冲之 ⑷郦道元
三、
22、①北魏孝文帝 目的: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
②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3、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江南地区。③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篇3: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
1、七年级(4)班的同学排练课本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故事,情节安排错误的是( )
A、在官渡,曹操亲率精兵出击 B、在赤壁,曹操中了诈降之计
C、在书房,曹操欣赏《兰亭序》 D、曹操题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某地推出的草船借箭旅游娱乐项目吸引了游客,这一创意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不正确的是( )
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退步
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①魏国2曹操洛阳 ②魏国2曹丕洛阳
③蜀国2刘备成都 ④蜀国2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孙权建业 ⑥吴国2孙策南京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开发无直接关系( )
A、孝文帝改革 B、北方人口南迁 C、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方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岭南一带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四川
7、寿县(安徽境内)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与此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 )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②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 ③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⑤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 (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0、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11、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鲜卑族汉姓
拓跋元
贺赖贺
丘穆陵穆
A、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B、北魏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孝文帝迁都洛阳
12、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①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生产技术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汉族人的食品具有北方民族特色 ④一些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使用汉族政治制度管理国家
13、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有( )
①这位科学家是生活在宋、齐之际的祖冲之 ②这位科学家还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
③这位科学家著有历史专著《九章算术》④这位科学家取得的历史成就比欧洲人早了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对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15、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 (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邈 D、华佗
16、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农学家 B、贾思勰医药学家
C、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D、曹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17、下列成就出现于同一时期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①王羲之写成《兰亭序》②顾恺之画成《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③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开凿
18、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讲的主人公是 ( ) A、秦始皇 B、王羲之 C、顾恺之 D、张骞
19、下列各项,对应错误的是( )
A、《史记》司马迁 B、《兰亭序》王羲之
C、《女史箴图》顾恺之 D、《清明上河图》吴道子
20、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云冈石窟位于( )
A、甘肃敦煌 B、河北邯郸 C、山西大同 D、河南洛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篇4: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1.东汉末年,北方人民为了________________,开始南迁。_________后期,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乱,南方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形成南迁浪潮。?
答案:躲避战乱 西晋?
2.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结果是很多人口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答案:长江中下游?
3.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________________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不但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成本很低。?
思路解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冶铸业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提高了钢的质量,同时又降低了成本,为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答案:灌钢法?
4.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思路解析: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在此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技术的提高有助于青瓷器具的使用,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
答案:青瓷?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A?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A.北方
B.南方?
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
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答案:A?
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B?
4.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3,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士兵惊魂未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进晋军,后来,被称为风声鹤唳。?
答案:D?
5.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人口已达到了百万。?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江南城市的繁荣。?
答案:建康?
6.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2,孙权派人到达夷洲的有关知识。?
答案:夷洲?
快乐时光
小汤姆在家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妈妈送他到学校上学,第一天上学回家,妈妈担心地问汤姆:在学校好吗?没有哭吧?汤姆回答:我才没哭呢!我把老师弄哭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随堂课后练习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篇5: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选择题
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
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
A. 鲜卑 B. 匈奴 C. 汉 D. 氐
3.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
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
4.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5.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严惩贪污受贿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8.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9.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同步检测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B.秦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 D.秦的暴政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是( )
A.大泽乡 B.陈 C.巨鹿 D.咸阳
3.“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与材料中的“他们”有关的是( )
①陈胜 ②吴广 ③刘邦 ④项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击溃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5.最后推翻秦朝统治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B.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D.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
6.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 )
A.战术正确 B.赢得民心 C.后方巩固 D.善于用人
7.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指的朝代是( )
A.秦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8.西汉的都城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各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DAADD BBC
二、9.(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残暴的秦朝。
(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吴广才号召大家起义推翻秦朝。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1.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端庄秀丽、绚丽华贵,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美称。他的行书代表作是《兰亭序》。?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答案: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2.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是《_________》,他以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王羲之的代表作和艺术成就。?
答案:兰亭序 书圣?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名家辈出,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东晋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是古画中的珍品。?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答案: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4.山西大同的_________石窟、河南洛阳的_________石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精品。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代表。?
答案:云冈 龙门?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题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篇8: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3、在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B.琉球C.夷洲D.扶桑
二、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 雄心壮志是什么?最后有没有实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结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一、1、D2、B3、C4、C
二、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北方,最终统一全国。
没有实现,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未能统一全国。
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时骄傲轻敌,曹军长期作战,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水土不服,不习水战,战术错误。孙刘联合抵抗,巧用战术,最后曹军以多败少。
启示:做事不能骄傲轻敌,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等。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9: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练习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填在下面表格相应位置内)
1.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在(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公元2左右,三分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曹操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其目的是(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5.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司马睿、司马懿
6.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鲜卑、蒙古、羯、氐、羌
D.匈奴、真、羯、氐、羌
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8.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A.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10.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11.湖人汉服,汉人护食这一现象说明( )
A.汉人的衣服食物都被胡人夺走了
B.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服吃汉食的喜好
C.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下,民族融合加深了
D.汉人和胡人互换衣服和食物
1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大历史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位大历史家是南朝的( )
A.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
13.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是( )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脉经》
14.空谷传响,哀婉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
A.王献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碧画 D.王羲之的书法
16.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地点在( )
A.四川东山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甘肃敦煌
17.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种现象有直接关系( )
A.社会稳定 B.社会动荡
C.佛教盛行 D.绘画艺术的发展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众多反对佛教的人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 )
A.王充 B.范缜
C.顾恺之 D.华佗
19.右图是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他是我国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成就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20.某电视剧组在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其中道具搞错的是( )
A.书桌上有毛笔和纸张
B.书桌上放一盘葡萄
C.书桌上放有《史记》
D.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曹操指挥的著名战役有哪些?结果如何?
(2)诗中的壮心在这里指什么?该诗表达了曹操的什么境界?
22.识图填图题:
(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国国名和都城。
(2)按图中编号填写三国的建国时间和建国君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多次变法、改革,这些变法、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我国分别发生了哪两次著名变法或改革?
(2)上述两次变法、改革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每一次变法或改革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这两次变法、改革各有何作用或意义?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获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哪一时期的经济现象?
(2)《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
(3)试分析导致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
25.阅读材料:
据4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由于近来大量放牧山羊,草原大面积沙化,大批牧民迁往宁夏从事农耕,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中所引诗句的好地方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2)所引诗句产生于历史上哪一朝代?该时期北方著名的政治改革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从反面印证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观点的正确性?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