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时间:2025-02-02

篇1: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四、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货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多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可逆)。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而被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

  5.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现,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暗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做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光路图时用现在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小脚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镜面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6.人的眼睛像一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凸透镜。

  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9.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篇2: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第一节: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恒星、萤火虫、水母等属于天然光源,蜡烛、电灯、日光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月亮、行星等不属于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影子的形成(皮影戏)、月食、日食、排队时看齐、小孔成像(大树底下的光斑)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是应用了模型法。

  5、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108米/秒,合3105千米/秒。

  6、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气中的光速也取为3108米/秒。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排列是:真空空气水玻璃。光年是长度单位,意思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

  1、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它们都要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篇3: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第三节: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1)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同。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反射镜的反射后,为发散光线,则它们反向的延长线(虚光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像称为虚像。虚像不能显映在屏幕上,也不能使照像底片感光,只能用人眼观察到。在平面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观察到的像都是虚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统称为球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面镜的实际应用有:汽车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的实际应用有:太阳灶、汽车灯和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医生用的额镜。

  第四节: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射入水时发生了折射现象,同时水面还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光线向分界面方向偏折)。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现象有:池水变浅、水里的鱼儿变浅、笔杆错位、海市蜃楼、斜插在水的的筷子向上弯折等。

  4、岸上看水中物是变浅;水中看岸上物是变高。

篇4: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第五节: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太阳光被分解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混合在一起成白光。

  3、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颜料的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成黑色。

  4、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红色物体反射红光吸收红光以外的所有色光。)

  第六节:

  1、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人眼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3、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效应。红外线的主要作用:(1)诊断疾病。(2)制成红外线夜视仪。(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5、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6、紫外线的作用:(1)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2)紫外线能杀菌。(3)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进行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篇5: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1.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W=FS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功率的计算:(W=Pt)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第十三章热和能

  5.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6.分子热运动:

  (1)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

  7.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8.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

  9.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3)热量的计算:Q吸=cm(t-t0)Q放=cm(t0-t)

  10.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

篇6: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7.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1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1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篇7: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一、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篇8: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三、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5.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光路可逆

  11.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篇9: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6.液化现象: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篇10: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 一个物体可以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 受到力的作用;② 能绕固定点转动。

② 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③ 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杠杆示意图画法:① 确定支点;② 确定动力和阻力,画力的作用线;③ 画力臂;④ 标出各个物理量。

画图技巧

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臂用实线表示,在画力臂时,如果力的作用线太短,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力臂部分要用大括号标出来。

检验所画力的方向是否正确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效果是否相反。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一定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当动力、阻力在支点两侧时,它们的方向大致相同;当动力、阻力在支点一侧时,它们的方向大致相反。

确定杠杆支点的方法是根据平时的体验,判断杠杆绕着哪点转动,则这一点就是支点。如:鱼竿、铁锹的支点都在后手的位置上。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篇11: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起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改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

力的测量: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法:

力的图示:

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篇12: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听到回声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s=340m/s×

×0.1s=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的作用:

① 加强原声;② 回声定位;③ 回声测距

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听到声音的路线:骨传导 双耳效应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人耳的结构功能:鼓膜(形成振动)、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聋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

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利用助听器听声音)。

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很难再听到声音。

骨传导

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例子: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双耳效应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⑴ 人耳可分辨声源方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不同;

②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③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步调也存在差别。

⑵ 舞台应用:将两只话筒分别放在舞台的不同位置,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再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插入出来,我们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位置传来。

篇13: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忽略轮轴间摩擦则

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滑轮组

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省力情况: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① 若不考虑滑轮重及摩擦,拉力F=G/

② 若不考虑摩擦,而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F=(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与物体提升高度h的关系:s=h

的判断方法: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段数是多少,就是多少。

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绕线方法:

① 已知滑轮和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画绕线:若是奇数,则绳子的固定端拴在动滑轮上;若是偶数,则绳子的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奇动偶定”)。连线时由内向外依次缠绕滑轮。

② 已知滑轮和拉力方向,画绕线:若拉力方向向上(指向用来固定滑轮的墙面),则绳子的末端与动滑轮相连;若拉力的方向向下,则绳子的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连线时由外向内缠绕,最后找出绳子起点的固定位置。

③ 已知滑轮组,画最小拉力:使绳子承担物重的段数为最大即可。若滑轮组中动滑轮和定滑轮数目不等,那么答案很明显;若滑轮组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数目相等,那么是奇数。

轮轴:

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上的装置叫做轮轴。半径较大的轮叫轮,半径较小的轮叫轴。

实质:轮轴其实质是一个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也有三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轮轴的作用:省力、方便;当轴不变时,轮越大,用力点作用在轮上越省力。

特点:动力作用在轮上时,使用轮轴省力,但是费距离;

动力作用在轴上时,使用轮轴费力,但是省距离。

轮轴公式:F2/ F1=R/r. 式中R为轮半径,r为轴半径,F2为作用在轮上的力,F1为作用在轴上的力.

轮轴的应用:水龙头、螺丝刀、方向盘、门锁把、钥匙、自行车龙头、阀门、圆规(费力)、辘轳

斜面:

斜面是一种省力,但却费距离的简单机械。

特点:省力、费距离

原理:Fl=Gh(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

斜面的作用:省力。当斜面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应用:盘山公路、旋转式楼梯、螺丝钉、螺旋千斤顶等

篇14: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力发生形变

弹力的特征:

(1) 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2) 弹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 F= Kx

(3) 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4) 两个物体之间必须接触,才可能有弹力

弹簧测力计:

定义: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ΔL1/ΔL2 =F1/F2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

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篇15: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要总结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氏温标,绝对温标) 常用单位: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两种温度的比较:

符号

单位

规定

摄氏温度

t

摄氏度(℃)

在大气压为1.01×105帕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K)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27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 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的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

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