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温度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物态变化
3.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4.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5.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8.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9.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0.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篇2: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高空的气温很低。喷气式客机在约一万公尺的空中飞行。机外的气温约为-40℃。军用喷气式飞机飞得更高,机外的气温也更低。这样低温的空气,其中的水蒸气一定会凝结吗?
在晴空中,有时会见到一条长白带。尽人皆知这白带是喷气式飞机过后所造成的。但喷气式飞机喷出的是黑烟,为什么会形成白带呢P在晴天,由于大气没有云层阻隔,大气的热能较容易向太空散失,故晴空的气温较阴天为低。气温往往低于水汽凝结的温度。但水汽要凝结为水,必须有固体微粒作为核心---正如尘埃是雾的核心一样。
当喷气式飞机飞过后,就在路程上留下大量的烟粒(碳粒),这些烟粒正好作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于是就形成一道雾带。这雾带把阳光反射,就形成光亮的白雾带了。
篇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白气"现象
"白气"现象种种
不少同学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可你一旦这样去想,水蒸气能被人看见吗?不能,所以水蒸气是人所看不到的,而现在你却看到了"白气",这说明"白气"并不是水蒸气。那它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小液滴,是经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所组成的。
现象1: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哈出"白气"。
解释:这是因为冬天室外的温度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2:早晨,有时会有大雾,这雾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早晨,空气中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3:掀开锅盖时,锅内会有大量的"白气"涌出,这"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掀开锅盖时,锅内的水蒸气会遇到室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4:夏天吃冰棒时,常看到冰棒上在冒"白烟",这"白烟"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夏天,室外的温度高,冰棒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会在冰棒上方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烟"。
现象5: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发现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外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6:舞台上,为渲染气氛,有时常有许多的"白气"产生,这些"白气"是如何产生的?
解释:这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7:冬天,汽车排气管上常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冬天,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8:有时我们会看到空中"白云朵朵",这些白云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地表面,由于水蒸气的蒸发,大量的水蒸气被蒸发到空中,这些水蒸气遇到高空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云"。
以上现象表明,"白气"的确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在现象解释中,首先要找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水蒸气会在这个物体上放热而液化成小液滴。
篇4: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
2.图1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
A. 海波的凝固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 海波的熔化过程 D.蜡的熔化过程
3.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
5.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
A.38℃,39℃ B.39℃,40℃ C.38℃,40℃ D. 39℃,39℃
6.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甲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急火来煮;乙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来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但省时间
C.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
篇5: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篇6: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1.保温瓶中有1000克水,水温0℃,当向瓶中放10克的-2℃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少量的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的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变
2.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篇7: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为什么返回式航天器要穿"避火衣"
航天器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时候,基本没有机动性,完全是一种自由落体运动,这样的速度是极快的。为了让它的速度慢下来,需要用到降落伞来减速,减速的目的是要避免它跟大气层的剧烈摩擦,因为这种摩擦产生的高温是任何物体都承受不了的,它高到1700多度,有时甚至达到3000多度。这样的高温将会使物体烧蚀掉,就像流星那样,最后烧蚀的不剩一点物质。但是,航天器是要完好地降落到地面上,绝对不允许这样的高温。为了抵御返回大气层时所产生的高温,顺利地返回地面,航天器需要有高超的隔热能力,这就要求科学家给它穿上一件"避火衣"。
篇8: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透过"怪"现象,认清真本质
在物态变化现象中,有许多看似不合理的"怪"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会大大增强我们对物态变化本质的理解。
一、"白气"不是气
例1、(北京)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形成"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B.汽化 C.液化 D.熔化
分析:要判断"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我们首先要认识"白气"是什么?是气体还是液体?由于气体的水蒸气人眼是看不到的,故"白气"不是水蒸气,用手"白气"中停一会儿,手上有湿漉漉的感觉,说明它是由雾状的小液滴组成的,是液体。由于小液滴的体积非常小,能悬浮于空中,好像"气"一样,但它不是气体。所以"白气"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选C。
二、"出汗"并不热
例2、(桂林)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分析:冰箱中矿泉水的温度相对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说是较低的,取出矿泉水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液滴而附着在瓶壁上,形成了"出汗"现象,故选B。可见,出汗的物体本身并不热,而是温度较低。
三、多包几层是为降温
例3、(益阳)某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农妇看见在野外考查有一位植物学家热得汗流浃背,便决定送杯牛奶给他喝。于是,农妇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儿,然后倒给植物学家喝,她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下曝晒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
B.这是为了给牛奶加热
C.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D.这是利用太阳光杀菌
分析:由题意可知,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地把瓦罐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可以加快湿毛巾中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会使瓦罐中牛奶的温度降低,故选A。该题表面看好像会使牛奶的温度升高,但其实是在加快水分蒸发而为牛奶降温。
四、80℃的水也能沸腾
例5、80℃的水能不能沸腾?为什么?
分析:由于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所以在压强较低的情况下,80℃的水也可以沸腾。高山上的气压低,水在低于100℃时就沸腾,所以在高山上煮饭需用高压锅。
五、冷水化冻快
例5、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使冰快速化开常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分析:将冷冻食品放在冷水中时,由于食品的温度低于水,食品吸热,水放出热量,冷水由于放出热量而使自己变成冰,当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说明食品与水都达到了0℃,食品己化开;如果在热水中浸泡,热水很容易将食品外表烫熟,烫熟的外表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进行传热,所以不能用热水。
六、电冰箱并不降室温
例6、一位同学想利用电冰箱降低室温,他先将冰箱的门打开,然后接通电源,这样做,能否达到降温的目的?为什么?
分析:电冰箱工作时,实际上是将冰箱内的热搬运到冰箱外的过程,冰箱内的温度是变低了,但它却升高了冰箱外的温度。所以在室内将冰箱门打开,接通电源,是不能降低室温的,相反,由于压缩机在电流的作用下工作,室内的温度还有可能升高。
但如果把冰箱的冷凝器放在室外,蒸发器放在室内,就可以达到将室内的热搬运到室外的目的,起到降低室温的目的,其实这就是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篇9: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炉灶烧水,水温升高B.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C.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D.气体膨胀,气体温度降低
2.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B.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C.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4.与热相关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扫地时,灰尘满屋,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把冰放在手心,感到冷,是因为冰的内能为0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5、下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时各种冲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6.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B.我们看到的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7.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上冻的衣服会变干
8.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瓶上会出现水珠
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走出会感觉冷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向室外,镜片上出现水珠
9.夏天为避暑,降低室内的温度,下列说法不可行的是( )
A.室内安装电风扇进行降温 B.在室内放置大冰块
C.把放在室内的冰箱门打开 D.将致冷空调正确安装并使用
10.神六飞船经过五天飞行后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该飞船的表面有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这种材料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材料坚硬,不怕热 B.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摩擦生热
C.材料不传热 D.材料受热熔化,汽化吸收了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
篇10: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生活中的热学常识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5、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篇11: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物态变化的几个误区
在学习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多、原理相似的特点,对关键的知识要及时加以区分。
一、对几对关键字的误写
1、"熔"和"溶"
固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如对海波加热,海波由因态变成了液态;固体溶于另一种液态物质中的现象叫溶化,如海波放入水中变成了海波溶液。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要用到"火",故用"火"旁;而溶解时不需要加热,只不过有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有的是放热过程,液体的温度会升高,但必须有液体物质,故用"水"旁。如食盐溶于水,白糖溶于水等。
2、"汽"和"气"
"汽"是指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也特指水蒸气。如汽油、汽水等,由于它身上有"水",所以常与液态有关,"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而"气"是指某种气体,如空气、水蒸气等,所以常与气态有关。
3、"凝固"和"凝结"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固在一起就成了固态;而"凝结"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将分散的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水滴。如常说的凝结成小水滴,就是水蒸气变为液体的过程。
二、对"白气"状态的误解
能飘浮在空气中的都认为是气态,如对"白气"的误解,形成"白气"时,它在空中也能飘浮,表面上与气体的状态是一样的,但它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不能被人所看到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处不存在水蒸气,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可"白气"却能被我们所看到,说明"白气"不是水蒸气,那么它是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白气"都是由一些细小的小水滴组成的,它们的平均直径只有几个微米,因此它们能够在空中悬浮成为白色的气状物质。如生活中的雾、吃冰棒时冰棒上冒的白烟、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后出现的"白气"、冬天嘴里哈出的"白气"等,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小液滴。所以学习时我们不但要善于比较,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善于举一反三。
三、对吸、放热记忆的误区
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关于物体的吸、放热过程极易产生混淆,有时死记硬背的效果又不好,所以这部分有时被认为是学习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图示来描述,如图1所示,凡是向上的变化,都是吸热的,向下的变化都是放热的。这种将六个物态变化立起来的直观方式很适合我们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从状态来记忆,凡是向体积变大、没有形状的方向转变的变化都是需要能量的,要吸热;凡是向体积变小,越来越稳固方向转变的都需要将能量释放出来的,应该放热。
篇12: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多孔的冻豆腐
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冻豆腐",那真算得上是一种别具风味的美菜呢!
豆腐本来是光滑细嫩的,冰冻以后,它的模样为什么会变得象泡沫塑料呢?
豆腐的内部有无数的小孔,这些小孔大小不一,有的互相连通,有的闭合成一个个小"容器",这些小孔里面都充满了水分。我们知道,水有一种奇异的特性:在4℃时,它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到0℃时,结成了冰,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了,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里面的水分结成冰,原来的小孔便被冰撑大了,整块豆腐就被挤压成网络形状。等到冰融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以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孔洞,使豆腐变得象泡沫塑料一样。冻豆腐经过烹调,这些孔洞里都灌进了汤汁,吃起来不但富有弹性,而且味道也格外鲜美可口。
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了冰冻膨胀的原理,并利用它来开采石头:冬天,他们在岩石缝里灌满水,让水结冰膨大,把巨大的山石撑得四分五裂,很快就能采到大量的石料。
近年来,工业生产上出现了一种巧妙的新工艺--"冰冻成型",也是冰冻膨胀原理的应用。办法是:根据零件的形状,用强度很大的金属,做一个凹形的阴模和一个凸形的阳模,把要加工的金属板放在两个模的中间,在阳模和密闭的外壳之间,灌满4℃左右的水,然后把这个装置冷却到0℃以下。这时,由于水结冰,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把阳模压向阴模,便把金属板压成一定形状的部件了。
由于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水温低于4℃时体积反而增大,所以,在4℃时水就不再上下对流了。因此,到了冬季,寒冷地区的江河湖海,表面上虽然结了厚厚的冰层,但下面水的温度却保持在4℃左右,这就给水生物创造了生存的环境。
冰冻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它能使水缸冻破,把自来水管道冻裂,因此在冬季来临的时候,要及时做好保暖防冻工作。
篇1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一、通过生活情景给予
例1、(江西省)通过观察图1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液体的____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分析:通过三幅图展示的情景,从左到右依次是表面积越大,衣服干得越快;阳光下温度越高,衣服干得越快;有风的天气,空气流动越快,衣服干得越快。所以应填"表面积"和"温度"。信息从生活情景给予可以增加学生的熟悉程度,提高做题的兴趣,降低审题难度。
二、通过表格给予
例2、(眉山)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A.水温度计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
三、通过图像给予
例3、(北京)为了探究热水瓶盛水量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关系,某实验小组用规格和保温性能完全相同的热水瓶(容积均为2L),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他们在7个热水瓶中装入不同水量但初温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的时间,测量各个热水瓶中的水温,并根据所得数据经计算绘出图2所示的图像。
(1)该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盛水量、初温和。
(2)由图像可知,本次实验中保温瓶的盛水量为_____L时,保温效果最好。
分析:由图像可知,盛水量是横坐标,温度差是纵坐标。所以,(1)该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还有末温;(2)当盛水量是1。9L时,温度差最小,即保温效果最好。信息通过图像给予有清晰简约的风格,它能使人产生整体过程感,但同时对审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审题不细,存在思维定势,也是容易出错的。
四、通过原理图给予
例4、(济南)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如图3所示,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杯中的水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在给容器加热时,由于热传递,A玻璃杯内水的温度始终与容器中水的温度相同,也就是A玻璃杯内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达到沸点后A容器中的水温与杯外的水温相等,这时A玻璃杯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因此它就不能继续沸腾了;而B玻璃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B内的空气压强会不断增加,B内液体沸点也随之增加,但容器中水温只能达到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为100℃),低于B内水的沸点,因此也不能沸腾。所以应依次填"不能"、"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不能"、"达不到沸点"。信息通过原理图给予时要多使题意与原理图对应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篇14: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吃鸡蛋有诀窍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
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篇15: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要点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但是,在冰雪凛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却凭着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快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