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的个子不高,说话带着很浓的广东口音。采访她是在她到昆明来讲萨提亚模式亲子关系课上。
林文采来中国讲这个课程已经有了,她觉得中国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太过焦虑。“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照顾过头了,对孩子天性的发展不是好事。”
面对听课父母们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她建议做父母的对孩子应该是做力所能及的,而不是竭尽所能的事。人是有欲望的,付出越多,希望得到的回报就越多。孩子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父母就会焦虑,孩子就会更加焦虑。
“我们应该做有安全感的父母。”她说,如果孩子想要更好的生活,会自己去努力。如果父母不去批评的话,孩子可以活得很快乐。
养大4个孩子的母亲
如果不是林文采自己爆料,是很难看得出她是4个孩子的母亲。讲课中,她还让台下的家长们猜,一个家庭最理想的状况,有几个孩子?
当家长们回答,2个或3个时,她笑称,是像他们家一样,4个孩子。这样,孩子社会化比较快,大大小小一起睡,一起玩,大家都觉得很好。
林文采的这种特殊身份,孩子的教养问题,自然成了学员们好奇的对象。曾经有一次,林文采的儿子去听她的亲子课,一个家长就问他:你们的妈妈是怎么教养你们的?
她儿子回答:妈妈像狮子一样教养我们,把我们推到山谷里自食其力。
林文采带着点自豪的语气跟家长们分享:“我的孩子有内向、外向,到现在为止,还没听到过孩子跟我讲过反对的话,没有说过,妈妈你怎么……不记得他们有顶撞过我,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你们太乖了,顶撞我一下嘛,看看是什么滋味。”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生命如同种子,如果种子要长得好,需要吸收阳光、水分、空气,开花结果,绽放生命。人也一样,人所展现的生命力取决于生理、心理营养。
林文采是不相信有叛逆孩子的,只要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孩子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林文采认为父母一定要做到“三个不做”。不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不羞辱他,不增加孩子的焦虑。妈妈很焦虑,孩子也会焦虑的,表示他不够好。
林文采说,一般心理营养足够的孩子有去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可以独立自主,自己为自己负责,会追寻价值感。“因为我非常忙,很早去电台做节目,做咨询多,生完孩子才完成心理学学业,还在马来西亚写了7本书,孩子还是我自己养大的。”
所以,当有人问她,是怎么养大孩子时,她这么回答:在生理营养足够的情况下,只做心理营养一件事情。“我除了讲课,平时在家话不多,每次都是孩子跟我讲,妈,你再多讲一些嘛。”
对于几个孩子的成长情况,林文采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自己的孩子优秀不优秀,唯一好的一点就是觉得他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且爱的能力是足够的,也印证了我的理论。”
林文采说,她在家里基本上是不生气的,唯一做的就是说“我不喜欢,我不高兴”,但是不发飚,让孩子知道家里是有地雷的,不走地雷就行了,让孩子们知道妈妈是很安全的。
不可缺位的父亲角色
林文采说,孩子在四五岁时,有了一个新的我。这个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他需要别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妈妈能够做得最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但培养孩子的新我,爸爸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一个爸爸会在3方面影响孩子: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自我形象;性别认同。
林文采说,和爸爸关系好,孩子的底气就很足。相信“我能够重新再来”的孩子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
“中国的父爱缺失很严重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父亲都是被沉默寡言的父亲养大的,不会表达爱。中国马上要面对的大问题就是80后做父母,他们不懂怎么做父母,而且他们的父母好多也非常愿意帮他们养孩子,都是靠爷爷奶奶,这怎么行呢?”
林文采祖籍广东,父亲在上个世纪代末期,因为家里很穷到了马来西亚。“去之前,是听说到马来西亚很容易生存。这里常年是夏天,常年是27度,一两套衣服就可以过一年,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就非常简单。中国人来到这里后,很勤劳,到父亲的时候家里做了个小工厂,生活慢慢好了。”
尽管父亲小时候过得并不好,且读书不多。但这不妨碍父亲对于儿女的疼爱。“前年,父亲过生日时,我说要开一个家庭聚会,对父亲表达一下女儿的感谢。当天来了60多个人,是一些亲朋好友,和小工厂的学徒。”
林文采的开头是这样的:父亲我想讲的事情,可能你都记不得了,但是我记得。4岁那年,父亲在小工厂教我做手工。后来他去到门外,跟一个师傅小声说,你看我女儿多么聪明,做得多么快,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自豪。自那以后, 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谁要是说我不聪明死不承认的(笑)。
在她一年级时,班级讲故事得了第一名,回家告诉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女儿你再讲给我听一遍嘛。“我说,都已经讲过,忘记了,不想讲了。可父亲说,他相信我一定记得。于是我重新讲了一遍,尽管父亲只说了一句不错,可我一直记得父亲当时脸上的表现,骄傲,自豪。”
三年级时,她作文拿了第一名。她还没到家父亲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她惊喜地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父亲说看报纸看到的?然后他说,你写给我一遍看看。“我说不写了啦,都快忘记了。父亲却说,不会,你记得的。写完以后,父亲说,你这个年龄懂得用光顾这个词语非常不错。
”当时写的作文题目是《狗和猫》,开头是这样说的,狗有什么用呢?能帮助我们看家,避免贼光顾我家。
林文采说,和父亲相处的点滴记忆她都记得,父亲可能没读多少书,也没多少成就,但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后来越读心理学方面的东西,越肯定父亲当年对她的肯定、赞美、认同的重要性,从她4岁时开始这样做,给她的心理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她从小没多少需求,因为父亲给了她足够的心理需求。
“父亲把最好的给了我,让我的生命有意义,让我的工作有了成就,他为我做的,产生的作用,让我比较不受别人的影响。”
所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林文采虽然很难过,“但我们双方都没有遗憾,他做了最好的父亲,我做了最好的女儿”。
从小就会察言观色
林文采说自己1岁多就会说话了,不是一个字、两个字地吐,而是能够说很流利的句子。她的一个儿子也很像她小时候,1岁多就会说话了。
她对音乐也很感兴趣。“没有人教我,我看到谱就会唱歌,听到别人唱歌我就能把谱写下来。我小学的音乐老师就说,我是音乐的天才。”
“其实每个人都有天分,只是有些是人家看得到的,有些是人家看不到的。而我的天分就是对人的心理特别容易理解。”林文采说,选择心理咨询这个职业虽然主要是兴趣,但随着对人有很多的观察和想法,发现自己能够走进别人的内心。
这个能力,在她很早时,就知道了。“那个时候应该是才几岁,一天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你看我们家这个孩子这么小就会察言观色,父亲说她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在想什么,然后会做出适当的反应。”
林文采建议父母偶尔可以让孩子一个星期内记下每天做了什么使家人或朋友感觉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她觉得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管理孩子的情绪,学会与人相处。
实际上,最初林文采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差不多工作了后,才开始学心理学的。
林文采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家15英尺高的墙,整个墙壁都是书。耳濡目染下,孩子都比较喜欢看书,没有刻意让他们去看,没有要求他们干什么。是什么种子就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我父母也是这么对我的,所以从来不要求他们干这干那。”
到现在,林文采治疗的个案已经超过了10000。她说,在自己还没读完心理学的时候,就开始做心理咨询工作了,最早是在中学时,学校里很多人有秘密都是找她谈的。“听了别人的秘密,我不会说出去,后来慢慢的也挺有人气的。后来知识丰富了,个案也困难了,但从来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