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分享
一、高屋建瓴,宏观掌握,理论指导,周密准备。
(一)深刻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精神,复习有的放矢。
泰州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对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中考说明则对今年中考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自大纲和说明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几乎是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放松,因为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不能只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深刻把握教材,加强备课和教学反思。
只有系统的掌握复习内容,才能为复习时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所以在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历史复习内容的概貌,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加强备课再反思认识,及时调整教学角度,更准确的把握重难点,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
二、制定计划行之有效,实施执行扎实稳固
(一)复习计划
复习总内容: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下册,共6本书。
具体计划:
1.第一学期期末学完九年级上下册,复习完八年级上册。
2.第二学期第1----3周:复习八年级下册。
3.第4----5周:复习七年级上册。
4.第6---8周:复习七年级下册,参加期中考试,通常也是初三年级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试范围:中考要求的所有内容。
5.第911周: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6.第12周:回归书本,综合演练,查漏补缺,自由复习。
(二)强化措施
1.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使他们态度上端正起来。
2.利用好课堂45分钟,高效高质地完成每一节课的复习任务。
3.抓好集体备课,集体研究每本书、每一单元的复习内容,分工完成复习内容,保障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三轮复习扎实进行,理性细致巩固,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虽然时间紧,但我们还是细致的划分了三个复习阶段。在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精心研究泰州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找准复习重难点,突出掌握经典历史人物和时间、事件,搜集当今热点和焦点,搞好专题复习。我们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以下三种形式的复习:起点是拉网式复习,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第二步采用专题式复习,如: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族与关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探索、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现代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古今中外文化与科技,每专题和单元后进行适当地练习。第三则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重点复习,回归课本。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将一些热点问题印刷出来发给学生,指导复习,并围绕这些重大事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测试
(一)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第二轮复习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
在历届历史中考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掌握不系统,认识不完整的情况,只知道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却不能将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认识,把知识点孤立起来,而不是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时不能从全局出发,全面的看待问题,因而造成答题时思路狭窄,要点不全,这说明教师在复习中具体操作的不到位,所以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
经过系统、全面地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轮的复习,具体操作重点强化思讲练三个环节。思:指系统的运用教材中文字与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现象?讲:此时就要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讲授答题和记忆巩固的思路,让学生能够理清和掌握相关知识间的脉络联系。练:此时练习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查漏补缺。
总之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
(三)第三轮复习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后阶段能力培养应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课文结构、大事年表和知识提要等,提取所学知识;用句读法,抓核心内容,抓关键词、句、段,或概括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等方法。
(2)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现象,评析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对一些材料的分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3) 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生按时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会归纳、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 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要加以介绍,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审题和答题。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答题速度训练,重视考练题的纠错讲评,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组织复习教学,要讲求实效。
(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爱动手动脑的求实作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
总结: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就为您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的教学与复习有所帮助!供您参考!
篇2: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分享
1.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叫什么?目的?意义?
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中日交流。
2.唐朝中日交流最有影响的人物?贡献?(①②③)影响?
鉴真①在日本传授佛经;②传播中国文化艺术;③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与新罗互相往来的货物有哪些?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②新罗模仿唐朝建立政治制度、科举制;③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4.唐朝促进中印交流的使者?去的时间?贡献(①②)?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
贡献: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②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鉴真和玄奘的优秀品质?
不屈不挠、不畏艰险、敢于牺牲、乐于奉献、信守承诺
6.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①②③④)特点?
原因: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吸引力;②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周边国家重视与唐朝的交往;④对外交通发达。
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篇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分享
中考历史复习: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经济交流
(1)两汉:
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2)唐朝:
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3)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4)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二、文化交流
(1)中国文化的外传:
①科学技术:
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
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
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2)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①农作物品种:
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
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
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篇4: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分享
古代对外开放交流相关问题
1、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最明显的例子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
2、玄奘西行目的是?学习佛法
3、玄奘西行后写下的书籍是?《大唐西域记》
4、《大唐西域记》意义是?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唐朝和日本交流的例子是?日本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
6、鉴真东渡日本的贡献是?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7、唐朝的对外政策是?对外开放。
8、唐朝对外交流特点是?范围广,影响大,海陆、陆路并举。
9、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是?
(1)唐朝国力强大、社会安定(2)对外开放的政策(3)交通发达(4)玄奘、鉴真个人努力。
10、唐朝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才使自己进步。
11、我们要学习玄奘,鉴真的优秀品质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12、元朝(忽必烈)时期,来华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是?马可波罗
13、记录马可波罗言行的著作是?《马可波罗行记》
14、《马可波罗行记》影响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15、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显示中国的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6、郑和下西洋带去的物品是?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1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8、郑和下西洋特点是?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大。
19、郑和下西洋意义(影响)是(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0、郑和下西洋能够成行的原因是?
①明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根本原因);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③明朝政府的支持;
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