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一、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系统复习。
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本是复习备考的依据,但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复习时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要求,明确复习的要点、难点、疑点,以读、议、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及时思考自查,找出自身的弱点和肓点,为系统理顺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基本线索提供了依据。复习时做到使节节人人清,知识点清、要点清、考点清、线索清;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训练要强化;针对每单元人人要过关,理清每一单元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关键史实点、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及内在联系,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二轮复习:纵横联系,专题归类,对照比较。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阶段,老师把第一轮复习的知识分类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纵横串联,分析比较对照,突出事件的相同点、突破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复习过程中把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不同历史时期的类似事件进行归纳,找出事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历史事件之间前因后果进行串联,由点连成线、由线发展到面,使事件之间系统化,也便利学生的理解记忆。
三、三轮复习:回归教材,梳理知识,查缺补漏。
三轮复习是综合性的复习,结合近几年来 ,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三轮复习一定要查缺补漏、优化答题途径。针对考点、知识点、热点、焦点进行逐一落实过关,同时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第三轮复习是第二轮复习的飞跃,中考虽然迫在眉睫,只有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轮复习近两个月时间,二轮复习用了一个月,三轮复习仅3个周的时间,周期最短,务必在考前克服重资料、轻课本的现象。一轮复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出现了复习后忘掉的情况,回归教材就是要解决“遗忘”的问题,周期短就不容易遗忘。通过一轮复习教材、二轮做题训练,学生对自己复习过的知识心中有印象,哪些内容测试时有失误,哪些内容还不会,将来可能还考哪些知识,这样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做到查缺补漏。但回归教材一定要有计划性,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必须按计划去完成,回归课本是保证减少无故失分的关键。
篇2: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一)深刻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精神,复习有的放矢。
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不能只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深刻把握教材,加强备课和教学反思。
要做到了解历史复习内容的概貌,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加强备课再反思认识,及时调整教学角度,更准确的把握重难点,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
1.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侧重基础。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2.第二轮复习——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系统、全面地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
3. 第三轮复习——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 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
篇3: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指导篇
考查的内容,既有中国史、世界史、乡土史,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复习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同时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教师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讨,了解近三年的考试状况,明确中考的内容、动向及考试类型的变化。
一轮复习:系统复习。
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本是复习备考的依据,但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明确复习的要点、难点、疑点,以读、议、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及时思考自查,找出自身的弱点和肓点,为系统理顺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基本线索提供了依据。
如中国近代西方侵略的重点事件可归类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分别从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条约的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及其结果等方面进行纵横分析比较,归纳出战争及条约不同、相同之处,延伸世界的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近代化探索务必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针对中国近代化探索问题的理解,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可根据相关的图片或史料分析出中国近代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背景、内容、影响、特点及其它们之间联系与不同之处等等。通过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近代化的探索全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人民开始了抗争与探索”,说明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出事件之间的规律,对学生理解、归纳、概括问题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轮复习:专题归类。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阶段,老师把第一轮复习的知识分类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纵横串联,分析比较对照,突出事件的相同点、突破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轮复习是综合能力突破时期,针对考点知识一一过关落实:
1.理清历史 考点内容的变化,复习才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时依据考点,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材,查漏补缺,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按照中考难度基础题、中档题、能力题各占5:3:2比例,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基础而浅显的考点知识,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要强化记忆,特别对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要把握准确,消除复习中盲点,避免学生在考试时粗心大意,造成看错、想错、做错而不应该丢分的现象,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
2.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复习时注重历史与现实重大政治生活、时事热点的联系,关注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周年纪念活动,如《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胜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文革的结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等纪念日,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目的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深了历史与时事问题的相互渗透。
3.处理好二轮复习中“师精讲和生优练”的关系。
二轮复习时要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要做到“精”讲:以讲解题的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主,“讲”要讲出新水平、新信息;所谓“精”就是强调教师有针对性选择习题,起到巩固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的梳理、释疑解难、指点迷津的作用。“练”要做到“精”练,既要通过“练”巩固基础知识,又要通过“练”来总结做题的方法、规律,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练”要练出新题型、新思路,通过适当的练习,牢固掌握课本知识,达到灵活应用和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同时进行模拟训练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模拟题做到要精挑细选,按照 类型、题量、时间进行训练。训练时一定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涉及到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要多强调,此时部分学生比较浮躁,复习中怕麻烦,解题过程过于简单化,所以复习过程的不要因为疏忽造成无谓的失分。
4.精选试题,适度有效、科学训练是复习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目前,根据我市历史 具体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好复习资料,精选我市近几年中考题、各地区模拟题,突出典型性、实用性进行仿真训练,做到举一反三。依据本年度《考试说明》中命题范围,确立训练题目的深浅以及相关题型的变化,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扩大学生做题的宽度和深度,但要防止抛开教科书,搞“题海战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分层在规定时间内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更能检验学生复习的效果,达到复习预期的目的。
三轮复习:梳理知识,查缺补漏。
三轮复习离中考还有不到30天的时间,针对二轮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归纳。一轮复习近两个月时间,二轮复习用了一个月,三轮复习仅3个周的时间,周期最短,务必在考前克服重资料、轻课本的现象。一轮复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出现了复习后忘掉的情况,回归教材就是要解决“遗忘”的问题,周期短就不容易遗忘。通过一轮复习教材、二轮做题训练,学生对自己复习过的知识心中有印象,哪些内容测试时有失误,哪些内容还不会,将来可能还考哪些知识,这样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做到查缺补漏。但回归教材一定要有计划性,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必须按计划去完成,回归课本是保证减少无故失分的关键。
篇4:中考历史高效三轮复习策略
三轮复习
一、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 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 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 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 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 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 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目
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 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