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

时间:2025-01-25

篇1: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

第一: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第二: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B.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 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第三:排它法: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希望这篇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篇2: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

1.题型有点变化

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材料分析(解析)题、分析探究题(、),从开始题型有所变化,新增了辨析改错题放在材料解析题的前面,题量变化不大,卷面分值为70分,选择题为20分(22分),非选择题为50分。

2. 近五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各题型及考点分析

(1)单项选择题(基本为10个小题,为11个)

题号

1金文(中国古代文化)秦朝圆形方孔钱(中国古代货币)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思想)

2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对外政策)五四爱国运动口号(近代学生运动)曹操有关史实(三国人物)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3《南京条约》(近代不平等条约,签订170周年)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排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古代政府对新疆的管辖(古代民族关系)近代海军(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近代化工业)

4五四运动(近代学生运动)中美关系的改善(新中国的外交)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中山的功绩(辛亥革命)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大事(近现代教育)

5皖籍抗日英雄(安徽地方史)就业制度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变迁)农业合作化运动(三大改造)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历史功绩

6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安徽著名历史胜地(安徽地方史)中外著名的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圣地)

7但丁的《神曲》(文艺复兴)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封建制度)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发展史)焦裕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民宪章》(国际工人运动)伏尔泰的思想(启蒙运动)《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的问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人权的进步)

9科技进步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明治维新与新文化运动(中日社会变革)苏联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0中东地区的战争纳米比亚的独立(非洲独立运动)《格尔尼卡》(现代美术)蒸汽机的作用(第一次科技革命)《美国的悲剧》(现代文学作品)

11生物工程(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

1.中国古代史部分:注重对政治制度(如分封制)、经济政策(如闭关锁国政策)、民族关系(如古代政府对新疆的管辖)、外交成就(如郑和下西洋)、思想文化(如儒家思想、金文、司母戊鼎)等内容的考查。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运动(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等)、列强侵略(如近代不平等条约、卢沟桥事变等)、国共两党关系(如北伐战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新中国外交(如中美关系)等内容的考查。

3.世界史部分:注重对重要改革(如查理马特改革、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南北战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人民宪章》、《共产党宣言》)、三次科技革命(如蒸汽机的作用、生物工程)等内容的考查。

相关链接

备考资料中考历史选择题

名师指点中考历史选择题技巧

篇3:中考历史选择题备考攻略

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技巧

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和单科卷中,历史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也愈来愈大。由于答案的唯一性和无伸缩性,审题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分。在此,笔者精选几道典型选择题,谈五种审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20世纪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正确的是,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过仔细审题,很容易发现C项与题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题干中明确表明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C项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显然动摇与丧失互相矛盾。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经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二、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例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答题项是原因(由于),主干语是转变(从分散的抗英斗争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从分散到联合)。

从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北美抗英斗争从分散到联合的原因的理解;从主干语可知,本题还要求从民族独立的角度鉴别主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词暗示了要从中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又知道,美利坚民族要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此,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C项)只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条件。D项能够包含A、B、C三项的内容。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三、抓选项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和单科卷中的历史选择题,选项的干扰性和迷惑性愈来愈强,我们要仔细分辨,认真推敲。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例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根本特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根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谓特点,是指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既指内在性质,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点一般从本质上揭示或反映这一不同点。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其中A项反映的是发展速度,B、D两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两种必然现象,但都不能反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只有C项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四、抓观点

有些选择题在题干中的主干语部分,渗透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观点等等。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

【例4】法国大革命中被列宁称为用真正的革命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的行动指

A.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B.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C.废除封建义务,把逃亡地主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

D.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干语--行动,再结合限定语和答题项可知,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要求区分选项中所示的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哪一项是属于摧毁封建制度的,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都需要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来分析。

解题时还需要明确的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是反封建的行动,但A、B、D三项都没有涉及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C项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上述观点,容易造成误选。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五、抓时空

有些历史选择题还特别注重于考查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或特点,我们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着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历史时空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

【例5】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在于

A.掠夺了各国人民

B.带来了深重灾难

C.加深了民族矛盾

D.破坏了传统经济

解析:从题干中的限定语--19世纪和17世纪两个不同时期,再结合主干语和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侵略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把握情况。

解题时要注意17世纪与19世纪两个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同。17世纪,西方国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的是资本,这一时期他们的掠夺仅限于货币,如对黄金的掠夺、奴隶贸易等(包含了A、B、C三项的内容)。而19世纪,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来满足其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侵略除造成包含A、B、C三项的影响外,还破坏了亚洲国家的传统经济。如果对历史阶段特征不清楚,容易造成误选。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