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篇2: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中考历史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1)材料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也叫情景性选择题,它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文字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
解法: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关课本的词语,确定材料所涉及的课本内容。其次,搞清备选项与题干的内在联系,寻求符合题目要求的备选项。
例1:(河北省中考)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前抗日将士那悲壮的歌声仿佛仍在永定河上回荡。当年这里发生了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时只要注意到 卢沟桥、前 两个关键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答案:A
(2)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解法:首先,选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次顺藤摸瓜,逐步缩小选择的范围,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2:下列中国古代的重大政治举措中属于汉武帝首创的是
①统一货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郡县制 ⑤出击匈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⑤
解析: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知,①②③⑤属于汉武帝的治国方略,但是①⑤却不是汉武帝首创的,至少在秦始皇时就开始了。答案:C
(3)因果选择题
因果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
解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题干与选项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题干的具体要求。
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改革,最终获得了成功。答案:B
(4)排序选择题
排序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此类试题因为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法:借答此类题目三种方法:①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②采用首尾结合法,既首先找出最早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最晚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正确选项。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再比较其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③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例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答案:D
(5)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通常是指提供的选项与题干的要求基本上吻合,在这些选项中,跟题干要求全部吻合的项被称为最佳项。最佳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最、主要、突出之类。与一般选择题相比,最佳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正误关系,更多的是程度关系。
解法:先要在题干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逐个比较、推敲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例5.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是( )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解析:A仅仅是欧洲的经济组织;B是世界性的政治组织;C是亚太地区的经济组织;D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建立的世界性的经济组织。答案:D
篇3: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中考历史地图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析】本题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历史情景入手,配以历史地图,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认真看图,提取有效信息。地图的主要部分在朝鲜半岛,能与此空间区域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只有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发生在中国境内,西柏坡位于中国河北省平山县,平津战役发生在北京、河北、天津区域,都与图中所示的地理方位不符。故答案为D。
【例2】(中考连云港市7)若开展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的学习活动,应选择右图航线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历史地图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读地图反映的内容,且准确掌握哥伦布的航线。回顾所学知识,①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的航线,②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③是麦哲伦船队环球的航线,④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故答案为B.②。
【方法指导】要想解答好此类题,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不仅包括图片本身,也包括题干对图片的文字说明以及图片名称、来源等,尽量做到图文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如例1图中的朝鲜、上甘岭等名称,及左下角的志愿军入朝路线和联合国军等字样。
二是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认识,再分析判断选项。即在准确提炼出历史地图中的信息的基础上,再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如例2,必须把地图中的①②③④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与右图相关的内容是
A.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C.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维护国共合作局面
答案:1.A 2.B
篇4: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考场如战场,越是大战役越要冷静、越是大考越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因此,每个同学必须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计划安排必须具体,并自我强制地加以落实。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以方便大家参考。
1.表述型选择题
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典型例题】
1.(·山东泰安)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的识记。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项搭配错误,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而“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B
2.(·福建福州)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处死路易十六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颁布《法典》
【解析】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答案】A
【解题技巧】
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②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举一反三】
1.“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和颠覆,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的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C.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革命
2.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下面关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答案】1.D 2.B
2.因果型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历史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典型例题】
1.(·山东德州)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题干中两则材料的对比反映出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在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答案】A
2.(·江苏南京)一位史学家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原本不是一场民主运动,但它在结果上却是一场民主运动。这里的“结果”主要是指( )
A.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与解题方法中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与解题方法。
【答案】A
【解题技巧】
因果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要分清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举一反三】
1.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万隆会议上,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图1)。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不相符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奴隶制的存废——激化美国南北方矛盾,导致内战爆发
C.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苏俄新经济政策——促使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答案】1.C 2.D
3.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的标志性词语前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典型例题】
1.(·山东潍坊)俄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推翻了旧的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废除了农奴制度
D.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俄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D
2.(·浙江宁波)17—18世纪,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与英法相比,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独特性在于(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C.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颁布了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件
【解析】此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英法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建立起民主共和制政体;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对照选项,答案选B。
【答案】B
【解题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同中找异,异中求同。这类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注重于能力考查。解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熟知,其次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最后对应选项,得出答案。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有时比较的内容较复杂,可使用选项对应法,用选项对应历史事件。
【举一反三】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
2.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不同在于( )
A.经济政策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主权归属不同D.外交政策不同
【答案】1.C 2.B
4.漫画型选择题
漫画型选择题是近两年流行的题型,一般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漫画部分常由图片、标题或注释组成,图片是漫画的主体,通常刻画特色鲜明的人和物。有些图片无法表达的意思,就需要用文字对图片内容作适当补充。漫画选择题具有鲜明的主题,集趣味性、比喻性、讽刺性、深刻性、理论联系实际于一体,既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
(·山东聊城)下面这幅漫画(图2)反映的史实成为哪一运动的导火线(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上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正当要求,还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了重大失败,消息传到北京,导致五四运动爆发,故选C。
【答案】C
【解题技巧】
篇5: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
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相关链接
历届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中考文综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篇6: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中考历史选择题中的限制条件答题技巧
例1: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领先于世界、西方受惠于中国的中国古代100项技术发明。在宋元时期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①造纸术 ② 活字印刷术 ③火药 ④ 指南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在西汉发明,东汉改进;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宋元时期,只能选择D。
例2: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它是人间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这件大事是
A.和平解放西藏B.抗美援朝C.土地改革D.镇压反革命
分析: 发生的,根据所学能够排除A和D。B和C到底那一个呢?看限制条件,残余的封建制度,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封建制度是和土地制度分不开的,土地制度的所有者──地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就是消灭地主的运动。因此通过分析就是土地改革。
例3: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贡献是
A.建立同盟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领导辛亥革命 D.建立黄埔军校
分析 :首先要明确限制条件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起止时间,是从-。A和B是在,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在,建立黄埔军校是在。很显然选D。
这里只是简单分析了一种选择题方法,掌握好的方法可以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但是任何好的方法,都是以坚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的。
篇7: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策略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之解错中考历史选择题的十大表现盘点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