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时间:2025-01-16

篇1: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篇2: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篇3: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篇4: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篇5: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空气

  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0.03%

  5.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大气污染物、酸雨-----来自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6.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不可以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8.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9.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成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⑶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2P2O5,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可隔绝空气,防止它自燃。

  ⑷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Mg+O2===2MgO现象: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⑸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惹缶痊鸣气)2H2+O2===2H2O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不纯的氢气点燃很可可以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很可可以会发生爆炸!

  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⑻加热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u2(OH)2CO3===2CuO+H2O+CO2↑(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色,管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篇6: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篇7: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临近,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化学复习指导,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做简答题、实验探究题时,首先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方向,然后围绕问题核心组织语言。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时,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化学用语,表达完整。

  情境类试题的特点是“新情景、浅知识”,解题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迁移。不仅要考虑答案是否符合化学原理,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易于回收等实际情况。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没有争议、能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

  对于计算题,按历年中考评分标准,只要写出化学方程式便可得分,因此考生要积极答题。 

篇8: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

  二、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比如化合物,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它们的定义不但牢记,还要加以区分,比较,要扣定义里面字眼,谁包括谁都要搞清。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可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化学中的公式,就像记数学公式那样把它理解,记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五、注意记忆,准备“两本”

  化学有其“特殊的语言系统,”对化学用语及其他知识点,好学易忘,要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韵语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把要求记住的内容,轻松记住,如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用歌诀帮助记忆:

  先铺黑粉氧化铜,固定试管稍下倾;再通氢气半分钟,然后点燃酒精灯;

  粉末变红停加热,试管冷却再停氢;若先点灯易爆炸,若先停氢易氧化。 

篇9: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中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篇10: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在当前的化学复习中,同学们因对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化学成绩不好的和成绩较好的。石家庄25中的任胜利老师说,这两类同学在复习化学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对于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来讲,最好的方法,也是惟一的捷径就是:“听老师的话,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般来讲,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花的时间少,下的工夫不够。在复习的时候,这类同学如果能改变学习态度,下一番工夫,就能在化学这一学科上突飞猛进。具体来说,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做到———

  □夯实基础,强化记忆。中考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到60%左右,这就需要记住大量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等。有些知识必须死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物质的颜色、溶解性、物质的性质等,而基本概念和原理却不能死记,必须理解透彻。近年来,中考题中对概念、术语等机械记忆的题目很少,而是重在将概念、原理运用在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生产、生活等实验问题中。如果死记知识,不仅遗忘得快,而且试题稍一变化,同学们就又不知所措了。

  □加强练习,认真改错。同学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因此,同学们不要抱怨老师的唠叨,不要抱怨做过的题又再做,更不能抄作业、抄答案。俗话说:“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会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自己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随后,最好找相似的题进行一下强化训练。同学们可在错题的旁边做出记录,每周抽一点时间把错题再过一遍。“一套模拟题我不能考满分,但是我过后能改错补为满分。”如果同学们都能这样想并这样去做的话,结果不言而喻。

  对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讲,复习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查缺补漏。不能骄傲,大意失荆州。除准确、熟练掌握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外,特别注意规律以外的特殊性。

  □选择好练习题。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在拓展训练时,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平时上课时注意老师讲评时对问题分析的思路、表述时用的化学用语,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学习参考答案给出的答题模式。

 

篇11:中考化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收官之战”,决定着学生中考的成败,因此,如何实施有效复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老师们在复习过程中,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立足课本,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精心选择课堂学习内容,构建知识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关注生活,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具体做法如下。

如何有效实施 总复习

一、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络

由于中考化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分值约占70%。因此,无论是第一轮的分章复习还是第二轮的切块复习,都侧重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掌握基本技能除了抓好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外,更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教学时总是重视化学用语的书写,加强对常见元素符号、常见分子、原子、离子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配平等知识的过关检查。

抓基本方法就是抓科学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解题时暴露出来的审题不清、思维混乱就是由于其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不足所致。在复习课上总是精选题目,借“题”发挥,多方启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做一小题进一大步。教学时还侧重帮助学生建构元素与化合物、不同物质间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回忆、深化、提高,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把相互联系的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二、突出探究,强调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是实验的难点。化学实验设计就是根据给予的要求,运用有关化学知识和技能,确定科学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实验方案一般遵循以下规律: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实验试剂、根据反应产物确定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步骤和条件选择仪器。如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什么?许多学生考虑不全面,认为是氢氧化钠。其实反应物可能过量,即碳酸钠过量或氢氧化钙过量,这样还有两组答案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其中一种过量,还是两者恰好完全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探究,同时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实验设计、评价、探究和创新,它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解决这类问题要从实验目的或要求或需要入手,通常运用整体思维的法,把条件和要求联系起来,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还重视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归纳—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乐于动手、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对实验题应付自如了。

三、理清思路,提高计算能力

在九年级化学新课程对计算要求不太高的形势下,将计算与实验相结合,侧重考查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的计算,也可以是对实验结果成分的纯度进行分析的计算。解决这类题首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阅读,弄清试题的思路,有的还要弄清楚实验装置、图表、图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然后,要求学生用心进行计算,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处理,以提高正确率。

四、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需要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可用之才。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们身边。化学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总是把化学知识融入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新科技知识,关注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求学生,要特别留意中考之前所发生的热点新闻中的“化学元素”,特别是与本省、本市有关的新闻更要留意,因为这些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如青奥会、世界环境日、环境污染、水日,无烟日、爆炸、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对这些新闻,总是先搜集汇总,然后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分析、思考、评价。另外,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化学,譬如,关注家中的生活用品,因为油盐酱醋、含氟牙膏、各种文具,都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化学信息,有可能成为试题的素材。

五、及时纠错,弥补知识缺陷

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遇到自己做错的问题,只追求答案的准确性,忽视失误的分析、改正和巩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每人备一本错题集,将出错题目从试卷上摘抄下来,标注这条题考查哪些知识点以及错误的原因。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进行温习,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减少甚至消灭重复失误。另外,还要求学生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正确处理好课本、课程标准、练习题、模拟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夯实基础,想方设法提高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