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结果 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篇2: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01
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02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 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 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 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 时间线索
6. 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 语言描写
3. 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 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 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 注意语气或语调。
4. 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 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 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 开篇点题。
2. 总领全文。
3. 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 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 为下文埋下伏笔。
4.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 篇末点题。
2.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 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 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 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 分析时代背景。
4. 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 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03
说明文
1.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 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 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 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04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 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 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3. 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 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 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 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 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 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05
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 叙事散文: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散文:
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哲理散文:
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 写人散文:
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 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 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 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 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 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06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 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 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
3. 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 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篇3: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异读字知识点梳理归纳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u?,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u?)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e?),而不能再读shuo?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e?ha?n”,而不能读为“ke?ha?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i?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e?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i?,“其”读ji?。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a?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a?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a?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u?。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o?。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o?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u?。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e?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e?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u?。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o?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a?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e?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a?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a?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a?。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i?。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u??。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u?。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a?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a?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篇4: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篇5: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阅读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1、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篇6: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篇7: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编
和蔼(霭)可亲、 唉(哀)声叹气、
黯(暗)然销魂、飞扬跋(拔)扈、
甘拜(败)下风、略见一斑(般)、
班(搬)门弄斧、英雄辈(倍)出、
并行不悖(背)、 关怀备(倍)至、
大有裨(稗)益、 还璧(壁)归赵、
白璧(壁)微瑕、金碧(壁)辉煌、
锋芒毕(必)露、 比比(彼)皆是、
奴颜婢(卑)膝、 蓬荜(壁)增辉、
麻痹(庳)大意、 明(辩)辨是非、
针砭(贬)时弊、 按部(步)就班、
部(布)署已定、 相辅相成(承)、
一张一弛(驰)、 惨(残)无人道、
窜(篡)改文件、 为虎作伥(帐)、
扬长(常)而去、 老生常(长)谈、
诚(城)惶诚恐、 称(趁)心如意、
良辰(晨)美景、 计日程(成)功、
瞠(嗔)目结舌、 故作矜持(恃)、
一筹(愁)莫展、 觥筹(畴)交错、
忧心忡忡(重)、 充(冲)耳不闻、
相形见绌(拙)、 川(穿)流不息、
别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
义不容辞(词)、 义正词(辞)严、
含糊其辞(词)、 闪烁其辞(词)、
出类拔萃(粹)、 强词(辞)夺理、
信口雌(词)黄、 不知所措(错)、
鞠躬尽瘁(粹) 、披星戴(带)月、
感恩戴(载)德、 严惩不贷(待)、
以逸待(代)劳、 责无旁贷(代)、
殚(惮)精竭虑、 肆无忌惮(殚)、
虎视眈眈(耽)、 投机倒(捣)把、
循规蹈(韬)矩、 中流砥(抵)柱、
喋喋(谍)不休、 玷(沾)污清白、
掉(调)以轻心、 瘦骨伶仃(丁)、
横渡(度)长江、 欢度(渡)春节、
连篇累牍(椟)、 一刀两断(段)、
堕(坠)落腐化、 咄咄(拙)逼人、
入不敷(付)出、趋炎附(赴)势、
一服(付)中药、 牵强附(副)会、
一副(幅)手套、 感人肺腑(俯)、
废(费)寝忘食、 三番(翻)五次、
翻(反)云覆雨、 翻(番)然悔悟、
要言不烦(繁)、 半途而废(费)、
奋(愤)发图强、 发奋(愤)忘食、
安分(份)守纪、 恰如其分(份)、
阿谀逢(奉)迎、 破釜(斧)沉舟、
匪(诽)夷所思、 言简意赅(该)、
亘(更)古未有、鬼斧神工(功)、
异曲同工(功)、 事必躬(恭)亲、
卑躬(恭)屈膝、 一鼓(股)作气、
提心吊(掉)胆、 待价而沽(估)、
悬梁刺股(骨)、 蛊(盅)惑人心、
羽扇纶(伦)巾、 一仍旧贯(惯)、
行踪诡(鬼)秘、 食不果(裹)腹、
阴谋诡(鬼)计、 短小精悍(干)、
貌合(和)神离、 随声附和(合)、
一丘之貉(鹤)、 曲高和(合)寡、
宽宏(洪)大量、 哄(轰)堂大笑、
侯(候)门似海、 精神涣(焕)散、
风云变幻(换)、 惨绝人寰(环)、
焕(涣)然一新、 荒(谎)谬绝伦、
病入膏肓(盲)、 富丽堂皇(惶)、
张皇(慌)失措、 心灰(恢)意冷、
诙(恢)谐幽默、 融会(汇)贯通、
天网恢恢(诙)、 直言不讳(违)、
浑(混)身是胆、 插科打诨(浑) 、
百废具(俱)兴、 疾(急)风劲草、
集(积)思广益、 迫不及(急)待、
杯盘狼藉(籍)、 土地贫瘠(脊)、
故伎(技)重演、 黔驴技(计)穷、
无济(计)于事、 痛心疾(击)首、
丰功伟绩(迹)、不假(加)思索、
矫(骄)揉造作、缄(箴)口不言、
艰(坚)难困苦、 草菅(管)人命、
精兵简(减)政、 唇枪舌剑(箭)、
截(绝)然不同、 口蜜腹剑(箭)、
开源节(截)流、 直截(接)了当、
弱不禁(经)风、 噤(禁)若寒蝉、
不胫(经)而走、 既往不咎(究)、
龙盘虎踞(据)、 据(居)为己有、
面面俱(具)到、 千钧(均)一发、
不卑不亢(抗)、 豆蔻(寇)年华、
脍(烩)炙人口、 功亏一篑(溃)、
众目睽睽(暌) 、色厉(励)内荏、
史无前例(列)、 火中取栗(粟)、
一枕黄粱(梁)、 寥寥(廖)无几、
书写潦(了)草、 眼花缭(暸)乱、
万古流(留)芳、 戮(戳)力同心、
高官厚禄(录)、 金石可镂(褛)、
语无伦(纶)次、 满腹经纶(伦)、
脉络(胳)分明、 凤毛麟(鳞)角、
巧言令(厉)色、 心狠手辣(棘)、
陈词滥(烂)调、 无耻谰(阑)言、
粗制滥(乱)造、 宁缺毋滥(烂)、
变本加厉(利)、励(历)精图治、
老骥伏枥(沥)、 再接再厉(励)、
风声鹤唳(戾)、 冠冕(勉)堂皇、
漫(满)山遍野、 无理谩(漫)骂、
风靡(糜)一时、 弥(迷)天大谎、
冥(暝)思苦想、死不瞑(暝)目、
绵(棉)里藏针、 墨(默)守成规、
漠(莫)不关心、 蓦(募)然回首、
名列前茅(矛)、 牟(谋)取暴利、
助纣为虐(谑)、 俗不可耐(奈)、
无可奈(耐)何、强弩(驽)之末、
呕(沤)心沥血、 坚如磐(盘)石、
如法炮(泡)制、 蓬(篷)荜增辉、
通货膨(澎)胀、 纰(批)漏百出、
虚无飘(缥)渺、 心怀叵(巨)测、
一抔(杯)黄土、 东施效颦(频)、
平(凭)心而论、 前仆(扑)后继、
星罗棋(旗)布、修葺(茸)一新、
气(器)宇轩昂、 恰(洽)如其分、
洽(恰)谈业务、 乔(巧)装打扮、
一窍(窃)不通、 茕茕(穷)孑立、
提纲挈(契)领、 沁(浸)人心脾、
山清(青)水秀、 顷(倾)刻之间、
罄(磐)竹难书、 屈(曲)指可数、
能屈(曲)能伸、 委曲(屈)求全、
怙恶不悛(俊)、 熙熙攘攘(嚷)、
防患未然(燃)、当仁(人)不让、
任(忍)劳任怨、 水乳交融(溶)
矫揉(糅)造作、 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繁文缛(褥)节、
有恃(持)无恐、挑拨是(事)非、
惹是(事)生非、 各行其是(事)、
首(手)屈一指、 授(受)予勋章、
战略部署(暑)、 夙(宿)兴夜寐、
毛骨悚(耸)然、 煞(刷)费苦心、
潸(潜)然泪下、 赡(瞻)养父母、
姗姗(跚)来迟、 礼尚(上)往来、
孤芳自赏(偿)、 喜上眉梢(捎)、
谈笑风生(声)、 伸(声)张正义、
盛(神)气凌人、 舍生(身)取义、
名落孙(深)山、 视(誓)死如归、
手不释(失)卷、 人情世(事)故、
肆(肄)无忌惮、 昙(坛)花一现、
恬(括)不知耻、 花天(田)酒地、
出人头(投)地、 蜕(退)化变质、
混为一谈(团)、 唾(垂)手可得、
韬(滔)光养晦、 走投(途)无路、
名门望(旺)族、 文(闻)过饰非、
惟(唯)命是从、 枉(妄)费心机、
运筹帷幄(握)、 趋之若鹜(骛)、
贪赃(脏)枉法、 黯然销(消)魂、
九霄(宵)云外、 通宵(霄)达旦、
独辟蹊(溪)径、 名闻遐(暇)迩、
目不暇(瑕)接、 白璧微瑕(暇)、
喧(宣)宾夺主、 气喘吁吁(嘘)、
栩栩(诩)如生、一笔勾销(消)、
销(消)声匿迹、 水泄(泻)不通、
一泻(泻)千里、 休(修)养生息、
欢欣(心)鼓舞、 杳无音信(讯)、
以身殉(徇)职、 徇(殉)私舞弊、
循(绪)序渐进 、意(义)气用事、
巍然屹(仡)立、 偃(堰)旗息鼓、
察言(颜)观色、 绿树成荫(阴)、
声势赫奕(弈)、 优(忧)柔寡断、
怨天尤(忧)人、 过犹(尤)不及、
滥竽(芋)充数、 坐收渔(鱼)利、
忠贞不渝(逾)、 世外桃源(园)、
无缘(原)无故、 断壁残垣(桓)、
缘(沿)木求鱼、 鸦(哑)雀无声、
杳(沓)无音信、 赞叹不已(己)、
甘之如饴(怡)、 异(一)口同声、
自怨自艾(弋)、 苦心孤诣(旨)、
贻(遗)笑大方、 倚(以)老卖老、
绿草如茵(荫)、 蜂拥(涌)而上、
记忆犹(尤)新、 良莠(秀)不齐、
崭(暂)露头角、 戒骄戒躁(燥)、
口干舌燥(躁)、 心浮气躁(燥)、
读书札(扎)记、 破绽(锭)百出、
通货膨胀(涨)、 举世震(振)惊、
振(震)聋发聩、 脍炙(灸)人口、
出奇制(致)胜、 专心致(至)志、
错落有致(制)、 闲情逸致(志)、
淋漓尽致(至)、 因地制(治)宜、
莫衷(哀)一是、 捉襟见肘(纣)、
助纣(肘)为虐、 满脸皱(绉)纹、
一劳永逸(易)、 浓妆(装)艳抹、
招摇撞(闯)骗、 梳妆(装)打扮、
横冲直撞(闯)、 神圣庄(壮)严、
惴惴(揣)不安、 呱呱坠(堕)地、
真知灼(卓)见、 作(坐)壁上观、装腔作(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