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 眦 凌(临)
篇2: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
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
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篇3: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各类散文的特点
1.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篇4: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读(fu?)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读(fu?)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读(jia?n)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读(jia?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a?ng)破音(wa?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 原音(yu?)破音(yu?)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i?)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u?)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o?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e?ha?n)
燕(ya?n)山
吴广者,阳夏(jia?)人也,字叔。
篇5: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 作(做)
【练习巩固】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篇6: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篇7: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雨说
【易错词】
田圃(pǔ) 禁锢(gù) 襁褓(qiǎng bǎo)
喑哑(yīn) 丝缕(lǚ) 喧嚷(xuān)
蓑(suō)衣 留滞(zhì)
【词语解释】
田圃pǔ:指天地和园圃。
喧嚷rǎnɡ:(好些人)大声叫或说。喧:声音大。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礼的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襁褓qiǎnɡ bǎo: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温声细语:说话声音温柔、亲切。
留滞:滞留,停留不流通。
禁锢ɡù:束缚,强力限制。
喑yīn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忍冬: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润如油膏ɡāo: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蓑suō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篇8: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
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4.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
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7.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8.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9.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0.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3.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4.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15.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16.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史”,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8.“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0.《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21.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2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23.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4.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25.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26.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
27.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篇9: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篇10: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篇11: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篇12: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篇13: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中考语文诗歌知识点详解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诗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
近代诗
绝句: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分类--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节拍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篇14: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中考语文戏剧知识点详解
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及标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多幕剧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喜剧
悲剧
正剧(悲喜剧)如《白毛女》
剧本特点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有舞台说明: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篇15: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精讲
中考语文散文知识点详解
定义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分类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如《荔枝蜜》。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贵散)神不散(忌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如《记一辆纺车》。
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
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