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时间:2025-03-01

篇1: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第四部分 欧姆定律

一、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1KV = 103V)和毫伏(mV,1mV = 10-3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与电源并联时,因为电压表内阻无穷大,所以电路不会短路,所测电压就是电源电压。B、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接电源正级,负接线柱接电源负极度。C、根据被测电路的不同,可以选择“0 ~ 3V”和“0 ~ 15V”两个量程。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关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支电池的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D、分析和论证、E、评估;F、交流(大体内容相同即可,有些步骤可省略)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压之和。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单位有千欧(KΩ,1KΩ = 103Ω)和兆欧(MΩ,1MΩ = 106Ω),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 。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A、材料;B、长度;C、横截面积;D、温度。一般情况下,某一导体被制造出来以后,其电阻除了随温度的变化有一点改变之外,我们就近似地认为其电阻不变了,它也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超导体。

5、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电阻部分由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绕在绝缘管上,通过滑片在上面滑动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的接。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它应该与被测电路串联。

四、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 = U / R ,变形公式有:U = I R , R = U / 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A、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B、不能把这个公式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4、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实际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 = U / R可知,因为电阻R很小,所以电流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 I = U / R 的变形 R = U / I 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电路图:

3、测量时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椐欧姆定律 I = U / R 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高近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篇2: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初二物理知识点同步欧姆定律

实验电路: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3、实验步骤:1)、画出实验电路图;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3)、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4)、算出电阻值;5)、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处。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 2、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小,发生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另外,用湿手摸电器,易使水流入电器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 3、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电压和电流极大,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引起空气的振动。防雷要安避雷针。 4、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 5、短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烧坏电源和导线、用电器。

篇3: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 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I= U/ 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原因是几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都要小)

④、分压作用:R1/ R2 = U1/U2,

⑤、电流之比为I1∶I2=1∶1 ;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篇4: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及其运用】

  欧姆定律说电流,I等U来除以R.

  三者对应要统一,同一导体同一路。

  U等I来乘以R,R等U来除以I.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电阻串联要变大,总阻等于分阻和,R=R1+R2.

  电阻并联要变小,分阻倒和为倒总,1/R=1/R1+1/R2.

【测量小灯泡电阻】

  测量小灯泡电阻,原理R等U除I.

  需要电压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

  连接开关要断开,闭前阻值调最大。

  串联电路公式

  串联电路之关系,各处电流都相等。

  总压等于分压和,总阻等于分阻和。

【并联电路公式】

  并联电路之关系,总流等于支流和。

  支压等于电源压,分阻倒和为倒总。

篇5: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知识点:欧姆定律的资料是精品学校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 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I= U/ 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原因是几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都要小)

④、分压作用:R1/ R2 = U1/U2,

⑤、电流之比为I1∶I2=1∶1 ;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1/ R=1/ 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R=( R1+R2)/ R1R2。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n(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 R2: R1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实验原理:欧姆定律或者R = U/ I。

2、 实验电路: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3、实验步骤:1)、画出实验电路图;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3)、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4)、算出电阻值;5)、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处。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 2、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小,发生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另外,用湿手摸电器,易使水流入电器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 3、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电压和电流极大,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引起空气的振动。防雷要安避雷针。 4、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 5、短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烧坏电源和导线、用电器。

篇6:了解初二物理中的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其中的电流,就可以求出这段导体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伏安法测导体电阻:

(1)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若干导线;

(2)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

(3)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记下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连续测三组对应的电压值U1、U2、U3和电流值I1、I2、I3;

③根据记录的数据正确计算导体的电阻值R1、R2、R3和平均值R;

(4)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①保护电路; 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其成倍数地增加;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