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时间:2025-03-05

篇1: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5、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7、9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8、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9、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0、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相关链接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八国联军侵华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洋务运动

篇2: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做课堂笔记抓住三个时机

中考历史卷面满分为60分,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分为两大类,读图说史题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中考历史的范围为七、八、九年级的6册教材,全部内容即中国史(七、八年级)与世界史(九年级)。中国史比例约占40%左右(大约24分),世界史约占60%左右(大约36分)。世界史是中考考试的关键,又是用九年级一个学年完成的,可以说时间短、任务重。

中考选择题主要倾向于对同学熟记能力的考查,同学们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是关键。

毛晓斌老师建议,学生整理笔记要抓住三个时机,一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毛晓斌老师强调,笔记不能只有老师的板书,板书仅是本课的简要重点,还应该在笔记上记录这个知识点是如何理解、如何构建的。

此外,习题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而复习课,重点要记知识点间关联,可用图示或图表法。其次,同学们要重视老师的习题课和复习课,老师会把之前课程讲解的知识点在复习中进行串联,同学们可以把之前上课没弄懂的问题通过习题进行强化,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阅读教材要掌握三法

中考历史学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是否熟知,这就要求考生复习时要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

首先要重视教材目录,教材目录清晰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到一章一节相联系的知识点,由点及面地记忆省时又省力。此外,毛晓斌老师介绍了三种高效阅读教材的方法,帮助考生减轻记忆的负担,还可以记得牢靠。

线索式阅读法: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以美国为例,按时间顺序将与美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整理一条发展线索,即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大萧条-二战-冷战,这样与美国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提纲式阅读法:对于阅读理解难度较大,涉及到的问题较多时,可以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如美国独立战争,作为历史事件一般来说考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了解,起因、过程(历史人物、转折性事件、重要文献等)、结果、影响等,理出主要知识点,便可以轻松掌握。

对比式阅读法:把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如在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时,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

加强记忆 重在五法

历史学科,有很多知识点如人物、事件、年代、历史材料等都是需要考生反复强化记忆的。毛晓斌老师建议:如果能掌握以下五种记忆方法,那么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就不会有大问题。

提取字头记忆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例如:中国近代史晚清历史基本线索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学生就可以记忆为鸦、鸦、洋、甲、戊、八、辛,既简单又有效果。

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例如:《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增口岸。这就可以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了。

关键字词记忆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考生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大大加深;③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把以上关键词串连成句就是一道分析题的答案。

顺口溜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是最快速也是最简单的,毛晓斌老师将其总结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讲解记忆法:这是一种新的记忆方法,给其他人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记忆的储存时间长。

篇3: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1.整理书本,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有些学生拿到试卷后就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急躁,其实还是对书本的知识体系不够熟悉,翻目录不失为一种迅速确定查找范围的好方法。北师大版本的目录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将之更改为较直接的课题。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可以直接换成“文艺复兴”,“探险者的梦想”可以直接换成“新航路开辟”,“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可以直接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这样的目录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大,一目了然。

  2.整理笔记,构建每单元历史知识网络。在前面的复习中,一般由老师主导,如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这点很重要。学生自己整理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消化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不过整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照《考纲》,要对《考纲》上的知识点个个过关。

  3.整理错题。在课堂和课余训练中,建立“纠错本”,把经常遇到的易错题、不理解的问题都记在纠错本上,写下自己当时做错的原因和思路,改正后的心得及体会,不断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另外,中考临近,基础不错的同学,要加强模拟试卷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40-45分钟,提高答题速度,以便从容应对中考。考试结束以后,注意订正答案,选择题注意题目的关键词,非选择题,实际上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客观的,实际上也类似于选择题,就是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在对待这种题目时,要按照选择题的要求去准备。二是主观的,往往几个相关联的事件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家去分析综合,找到异同点。这种题目需要大家重视专题归类,平时多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注意从答案中寻求解题思路和技巧。改卷教师当然更青睐答题切中要点、书写规范严谨、思路清晰的考生。

  对于后进生,态度决定一切,千万不能松懈,抓住最后的时间冲刺,重视基础题,如学习报(备战策略)之类的练习,淡化偏题怪题,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平时还要多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多看新闻,多读报纸,多与历史考点联系。

篇4: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一、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并不十分陌生,但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对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还不能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梳理历史线索及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历史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不仅要让学生记忆史实,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传授基础知识,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只专注于能力的培养,最终对能力的训练只会流于形式。要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史论结合。

二、要结合中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的特点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时要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设置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触景生情法。特定的历史情景会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发现。历史教学要善于创设这种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去,引发历史性思考,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时,先介绍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而美蒋准备发动内战,蒋介石假和平,三次打电报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和平的情况。由此,将学生引入那个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其思考:如你是毛泽东,去还是不去。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思考和探究以解决问题。

2.兴趣教学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还要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美妙动听的音乐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会产生萌动创新的意识。如,为了让学生理解1977-中国在徘徊中前进,我把当年你办事我放心、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等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有的想到了文革虽结束,但个人崇拜现象还存在;有的想到了左的错误仍在继续等。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疑问教学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对资料的观点敢于怀疑,才有可能创新。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质疑,老师也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研究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开展题为我眼中的曹操、我看拿破仑等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历史学科中贯穿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是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历史教学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自然发展。

这篇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5:中考历史高分策略与技巧解析

名师指导:中考历史复习技术含量

开卷考试,照书抄还抄不明白?殊不知历史中考命题不惟知识是从,它强调能力立意,着重考察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以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中考历史复习技术含量

【冲刺第一式】读书!回归教材。

1.为什么读。

(1)梳理历史线索,加强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2)夯实基础知识。

2.怎么读,读什么。

(1)读教材目录。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编年史顺序编排的,目录很好地诠释了教材的基本知识线索和结构。

(2)读课题。迅速构建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如近代史与现代史联系,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同一专题知识联系等。

(3)读每一课小标题,理清每个小标题内在联系,把握历史主干知识。

(4)读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

(5)读教材中自己记录的标注。

3.读过之后要总结,也就是专题归类。

【冲刺第二式】看题!抓住问题要害。

冲刺阶段没必要再做题了,大脑需要一个调整期,做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一阶段主要看两类题:

一看易错题。回顾自己前几轮复习阶段做过的题,尤其是大型命题考试的试卷。不用所有题都看,重点看错题。

二看浏览题。各学校在冲刺阶段都会把一些重点、要点、热点等知识编排成题,给出答案。这些浏览题可以帮助考生抓住知识要点。

【冲刺第三式】抓住关键!扣紧时代脉搏。

世界大教材,社会大课堂,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揣测中考命题方向,有的放矢地复习。比如: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2.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3.日本大地震;4.利比亚局势;5.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与广州亚运会;6.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关的史实;7.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史实;8.与周年大事相关的史实。

审题决定成败。离失误再远一点

1.认识开卷题型,掌握应试技巧

历史开卷考试题型有两种:选择题、非选择题,非选择题重在材料解析。

选择题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主体、限定条件,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材料解析类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第一步,认真分析所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第三步,要紧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第四步,答题紧扣题目,简明扼要,规范化。

2.注意细节,学会检查。建议检查步骤:有无漏题有无笔误、错字审题是否准确答题是否正确等。

3.规避以往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1)错字;如《权利法案》、蒸汽机等。

(2)组织答案能力不强;比如答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时常会出现如下问题:归纳能力不足,回答不全面;逻辑性不强,想到哪写到哪;语言组织能力缺乏,只会堆砌词藻;生搬硬套,答案不符合题意等;

(3)审题不严谨,甚至丢题漏点;

(4)挖掘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对关键信息不敏感;

(5)一些重要知识点混淆,比如冷战开始标志、两极格局开始标志等;

(6)不会提炼采分点,尤其是历史小短文;

(7)历史概念不清,甚至滥用专有名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