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政治科复习策略与应对措施
吉安市开卷思想政治开卷考试已实行多年,起到了正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面对开放性考试的要求,在毕业班思想品德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围绕教材主线,做到有的放矢,措施得力,这样才会提高复习实效。
一、理清知识专题,提高复习的系统性
教师可通过目录理解教材的线索、框架等问题,然后品味研究书中的详细内容。在复习时,我指导学生从大处着手,先看课题,然后看节题和框题,具体做法是:先对各课目录归纳详细索引,再在前言、课题后面加上问号,先问自己能否答上来,如果可以就继续复习下去。否则,就自己翻开教材阅读其详细内容,直至理解、熟悉为止。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复习节题和框题。
例如:八年级第十五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与第十三、十四课有什么联系?什么是我国的特色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什么特征?我们所说的富裕是什么样的富裕?等等。另外,找出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和各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中考命题也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在复习之初,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目录,把所有内容分出几个大的板块和专题,如: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专题、教育专题、法律专题、国情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二、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复习的联系性
在上面理解专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一专题知识加以梳理、整合,找出其内在联系,即构建这一知识专题的网络。如复习科教兴国战略这一专题时,可先确定:为什么实施怎样实施对青少年有何要求这一思路,然后逐一进行分析。为什么实施,这一部分则从科技的重要性、我国教育现状、创新的意义等问题来突破;怎样实施,则应结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等国家的具体措施;对青少年有何要求则应从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回答。这样,在教材上看起来凌乱的知识就被归纳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复习。
在复习中引用相关科目知识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大大降低复习的难度,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枯燥的学习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搭建一个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网络,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复习有关我国的国情的内容时,我就引用地理课上所学知识,对我国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布状况、人口、民族分布状况等内容加以分析,这样就使学生能用自己熟悉的历史、地理课知识解决思想品德课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感到轻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从中受益。
三、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复习的创新性
目前的考题开放性较强,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学生不要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评,而要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探究的勇气,相信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做题时要敢于发挥和创新,多从几个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好教材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好时事知识。但是,时事覆盖面广,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外,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体育、外交等,后期复习应根据重大的时事热点来把握重点。近年来,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与中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文章,时常把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结合起来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认真研究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时事热点,把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相贯通,寻找时政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运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总之,中考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是对思品教师的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钻研,勇于创新,围绕教材主线,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注重方法,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中考政治科复习策略与应对措施
中考时事政治复习对策
1.把握难度
中考的时事考查内容毕竟建立在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上,尽管时事政治在中考中的分值不断增加,考查题型日益多样化,但从难度系数角度看,一般都分布在基础性试题之中,难度系数不大。因此,对于时事政治的内容要以基本了解为主,回避理论探讨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2.把握“范围”
我们这里所说的范围,主要是指可以密切联系教材的时事政治有哪些。除了个别重大时事,即使和教材关系不大也要重点复习外,与教材联系不紧密的或只是勉强联系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粗略了解,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去演练与此有关的习题。
3.把握联系
把握好时事与教材的联系,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的复习,又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时事政治中只单一联系教材某一知识和观点的内容很少,复习中尽量从多角度地挖掘可以联系教材的地方。从中考命题趋势看,时事政治往往都有从综合角度考查的习题,尽管难度不大,但把握不好和教材的联系也容易出错。
4.把握重点
任何地区的中考思想品德命题,都不会出现偏难现象。把握时事政治重点,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捷径。首先,从当地的中考范围中筛选重点。不可能所有范围内的内容都出现在试题中,命题人也不会回避热点而出冷门。其次,从与教材联系角度确定重点,与教材联系广泛的时事政治常常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最后,从题型特点确定重点。不同的时事政治内容适合用不同的题型来考查。
篇3:中考政治科复习策略与应对措施
一、回归基础,查漏补缺。
尽管政治是开卷考试,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记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理论来分析材料。
二、善于梳理,注意联系。
由于中考是一次综合性的考试,许多学生感到政治复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此,在复习中可以采用归类整理、比较整理、重点整理等方法,将初二、初三、初四的知识分别整理,从宏观上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并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这样,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至于漏掉要点。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注重与时事热点的联系以及与中学生自身的联系。
三、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做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关注本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身边小事,将其与课本理论挂钩,对号入座,既要抓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发掘热点与知识的隐性联系,做到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就今年而言,“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可能会成为考试重点。
四、注意审题,注重规范。
答题时一定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及其他有效信息,提高审题能力,避免答非所问和丢三落四。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复习中,学生要加强答题思路、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的训练。分析材料时要全面,答题时注意把最重要的要点放在最前面。
五、注重实践,深入研究。
实践探究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因此,一定要注意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多接触一些新题型,在回答问题时要敢说、敢写、敢思考,要有创新意识,有独特的观点。当然,这种敢说、敢写要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上,不能漫无边际。
篇4:中考政治科复习策略与应对措施
分析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难发现的中考试题仍然会呈现以下特点:
(1)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选择;
(2)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时代特征将更加凸显。试题将更加注重时政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4)地方特色更加突出。试题将会更加注意联系地方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
(5)试题将会丰富多彩,考查方式将会更加灵活多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复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九年级思品中考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想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读”“熟”“串”“精”“专”“新”:
一、注重四“读”,“熟”悉考点和答题格式
政治中考开放性试题取材灵活新颖,侧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读书了,这是错误的。试题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目都是依“标”据“本”而设,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立足于书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读书要做到“四读”,即读标题(包括课、节、框、目标题),读概念,读原理,读引言和结论。读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脉络体系;读概念,可以掌握科学理论机体的细胞;读原理,可以掌握关键知识;读引言和结论,可以理清教材的精髓和落脚点。
此外,《课程标准》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考生也要仔细研读,明确中考的要求,把握能力要求,理解更新的中考改革理念,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对照《考纲》和样卷,确定自己的复习内容,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新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从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复习。结果在做选择题时,由于概念模棱两可,造成误选或漏选;做开放性试题时,也因为不熟悉教材的内容,而找不准甚至找不到原理,拿着课本左翻右翻,结果花费了时间却完不成任务,付出了惨重代价。
所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有了扎实的知识根基,才能砌成稳固的“解题”大厦。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熟读教材,熟悉考纲,整理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例如:关于“……标志”、“……前提”、“……保证”等等。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法律的特征,犯罪的特征、最主要特征、法律标志等等,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这样夯实了基础知识,就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熟悉答题格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来有些省市的中考开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践行题。
这类题都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要求写调查报告、倡议书、建议、设计班会、公益广告等等,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失分多,有的甚至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因此,让学生通过平常训练熟悉答题格式,探求解题规律至关重要。
二、“串”联知识结构,“精”选“精”练
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中考开放性试题突出了知识的相关性、相通性,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加以考查。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很有必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研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中考政治科目,学习的内容极为广泛,面面俱到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学习时应当提倡“少就是多”的原则,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投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择其善者而用之。切忌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置身于“题海”之中,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题目,注意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如纵向比较本市多年中考试题,横向比较本省、市和外省、市中考试题,分析并选择与考纲有关系的题目进行练习。因为这些考题代表中考最新题型,较权威,难易程度适中。
三、链接“新”时政,抓好“专”题复习
新教材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为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四块内容,力图让每一教育模块所涉及的内容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初中三年的课程中。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可以按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这四个专题的内容,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按照中考各种题型(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简答、辨析、论述)进行专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考试题往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材料情境设问,从而体现社会热点,因此,在学习时,还要进行时事专题学习,使练习的内容变成连接课堂与课外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使用当年发生的国内国外重大时政作为命题的情景,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政治命题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当年的时政热点,如“庆祝建国60周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第二届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等时政热点,注意找出它们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从理论上对时事进行多角度分析,使教材知识活起来,分析时政热点所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注重知识迁移。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应对中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