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时间:2025-01-21

篇1: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

A.曹操对孙、刘 B.孙、刘对东晋 C.前秦对东晋 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

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

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2

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 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

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

A. B. C. 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①前秦 ②北魏 ③西晋 ④东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②草木皆兵( )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兴修水利工程 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 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14.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15.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 祖冲之 D.王羲之

16.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等情况,需要查阅( )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17.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

A.书法 B.绘画 C.雕塑 D.石窟艺术

18.右图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风格,

同时吸收了外来哪一宗教的艺术养分(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9.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 组合列举题(8分)

1.写出《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三国都城: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

三、 判断改错题(本题1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奠定三国鼎立形成基础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

改正:

(2)2,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

改正:

(3)东汉末年由于北方动荡不安,形成北方人口南迁浪潮【 】

改正:

(4)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达到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

改正:

(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开封迁到洛阳

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24分)

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拓跋拔拔步六狐贺赖独狐

汉 姓元长孙陆贺刘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2分)

(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除了材料一、材料二的改革措施外,请再另举2例。(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2分)

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4)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趋势,于是,_____________(皇帝)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作用如何?(4分)

五、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3分)

(2)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请问: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各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呢?(6分)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写出下图中A、B、C处政权的名称。(3分)

三国鼎立形势

(4)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写出他改革的重要措施。(任4点,4分)

【总结认识】

(5)通过对以上历史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认识?(2分)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题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2: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4.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汉D.氐

5.材料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C 2.C 3.D 4.A

5.(1)迁都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2)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 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秋季学期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试题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篇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篇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

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

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

A.曹魏 B.刘蜀 C.孙吴 D.西晋

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

A.夷洲 B.流求 C.琉球 D.小琉球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羯 ④氐 ⑤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 )。

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

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

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 )。

A.北魏和宋 B.东魏和齐

C.北齐和梁 D.北周和陈

13.我国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著名城市是(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14.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北魏 B.前秦 C.后赵 D.成汉

15.和右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神灭论》 D.《论衡》

17.下列哪一说法与右图不相符合( )。

A.体现了高超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成就

B.反映了当时盛行佛教

C.为丝绸之路增添新的光彩

D.体现了中外艺术的完美结合

18.《水经注》是一部( )。

A.儒家经典

B.佛教经典

C.水利学著作

D.地理学著作

19.下列人物中精于绘画,主张以形写神画人物的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祖冲之 D.王献之

20.右图中的人物被称为( )。

A.医圣

B.画圣

C.书圣

D.诗圣

二、辨别题(第21题6分,第22题8分,共计14分)

21.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庄重严肃而又机智幽默,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请找出与下人物相关的成语,并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曹操 B.诸葛亮 C.孙权 D.刘禅 E.苻坚 F.祖逖

( )神机妙算 ( )闻鸡起舞 ( )望梅止渴

( )势不两立 ( )功败垂成 ( )乐不思蜀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⑴【 】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⑵【 】杜甫诗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⑶【 】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⑷【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改正:

三、读图识史(6分)

23.请找出与下列图片相对应的文字描述(只需填出相应的英文字母):

⑴他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

⑵他擅长针炙合外科手术,研制成麻沸散,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

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的人。( )

四、材料解析(第24题16分,第25题8分,共计2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什么?(2分)结果如何?(2分)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3分)

⑶结合材料三谈谈曹操统一北方的意义。(3分)

⑷列举材料一中三个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6分)

序号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5.阅读下面的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⑴魏主是谁?(2分)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2分)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秋季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篇4: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

1、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3、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 )

A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丝绸之路 C新航路的开辟 D郑和下西洋

4、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6、《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7、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8、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9、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 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此次改革是( )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明治维新

10、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1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12、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 )

A.弘扬佛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

13、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4、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把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5、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D.郑和下西洋

16、之所以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抗击倭寇骚扰 B.率部回归祖国 C.率军抗击沙俄 D.率军收复台湾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 )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18、民族英雄是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

A.收复台湾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9、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

20、清朝下列皇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 (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道光帝

2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B.元朝时,我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明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x藏的管辖

D.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x疆地区的统治

22、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是

A.管理x藏军事、行政事务 B.管理全国佛教事务( )

C.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D.管理西北地区军、政、外交事务

23、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授权发布《x藏民主改革》。早在清朝时设立的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的是( )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军机处 D.伊犁将军

24、x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清政府加强了对x藏的管理,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另一位x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③清政府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④,清朝开始在x藏设立驻藏大臣

⑤土尔扈特是藏族的一支,他们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5、x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

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x藏设立驻藏大臣 ④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6、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应从下列文物中选取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统一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在x疆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实行改土归流

28、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

29、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区域包( )

A.x藏 B.黑龙江 C.蒙古 D.x疆

30、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31、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复习指南题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