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时间:2025-03-22

篇1: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篇2: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内容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考点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5.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少。

  6.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考点三

  1.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采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假设,再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3.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分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后来人们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了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4.宇宙是一个有数十亿个星系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而太阳又是银河系中恒星中的一个。

  5.天文学中,天体间相距遥远,为此采取一些特殊长度做距离单位。例如,取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天文单位(AU),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称一光年(l·y)。

  6.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宇宙大爆炸。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

  7.

  8.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篇3: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篇4: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篇4: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子的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

  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对比法判断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机械运动:

  (1)从概念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从微观与宏观上判断,微观世界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而宏观世界中的物体的机械运动则是用肉眼能看到的;

  (3)从引起运动因素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自发的,水不停息的,不受外界影响的,而物体的机械运动则要受到外力的影响。

  注意:

  1,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越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不能认为0℃时就没有了分子运动。

  3,布朗运动仅仅是了反映分子的运动,但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是中考中一个经常考的知识点,属于简单题,要熟练掌握分子运动的概念,在中考中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存在。

篇5: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新一轮 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 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 物理知识点:分子热运动》,仅供参考!

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篇6: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问题分为“运动和静止”和“运动的快慢”两部分知识。近年来中考试题中有关这个考点知识的试题,多是给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只能从实际现象中加以理解和掌握,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获取感性认识,要多观察,多体验,感悟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

  1.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注意:我们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观察者的眼睛”,利用这一方法给我们判断参照物及其运动带来方便。

  2.问: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答: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因为乘客位置相对于树在不断发生变化。若以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因为乘客相对于车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般我们认为:同速同向的物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运动的快慢

  1.问:怎样理解速度的概念?

  答: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②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

  2.问: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写出依据的公式;    (2)应该统一单位;(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3.问:怎样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答:(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υ=■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

  4.问:怎样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答:(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υ=■求出。特别注意: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5.问:怎样用图象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答: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比较重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1)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就得到了路程——时间图象。(如图a)

  (2)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就得到了速度——时间图象。(如图b)

篇7: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篇7: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打碎的玻璃即使拼在一起,也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玻璃表面太光滑

  D.玻璃碎片间的缝隙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习题答案

  解析:

  解本题需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的时候,分子间既无引力,也无斥力。

  一切物质的分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但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有范围的;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

  故选:D。

篇8: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___,课桌的高度约0.75___。初中物理课本宽约20____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机械运动

  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1.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或者说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更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力作用。可以说物体具有惯性。

  二力平衡

  15.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16.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17.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8.二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1.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篇9: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篇10: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篇10: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物理考试该如何学习呢?赶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吧!希望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

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对相对性的理解:

①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②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判断:

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足静止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

例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悌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所以A 错;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所以B对;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所以C错;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所以D错

答案:D

篇11: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篇12:中考物理: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的,而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例题: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

  C.铅笔盒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

  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分析: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到的。C项是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A项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