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篇2: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在同一条直线上。
3.平衡状态:
(1)静止;
(2)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0N。
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篇3: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
(一)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物体否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4)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
3、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4、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速度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4)1m/s=3.6Km/h
(5)速度公式应用:
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
(6)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s/t算出速度。
(7)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篇4: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运动和力
知识点总结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 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 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 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
A.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 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
D. 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答案:A、B、C
篇5: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篇6: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对物理知识点要理解透彻,才能学得清楚。 网小编给大家总结了 知识点运动和力解析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三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解析
运动问题分为“运动和静止”和“运动的快慢”两部分知识。近年来 试题中有关这个考点知识的试题,多是给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只能从实际现象中加以理解和掌握,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获取感性认识,要多观察,多体验,感悟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
1.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注意:我们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观察者的眼睛”,利用这一方法给我们判断参照物及其运动带来方便。
2.问: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答: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因为乘客位置相对于树在不断发生变化。若以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因为乘客相对于车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般我们认为:同速同向的物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运动的快慢
1.问:怎样理解速度的概念?
答: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②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
2.问: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写出依据的公式; (2)应该统一单位;(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3.问:怎样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答:(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υ=■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
4.问:怎样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答:(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υ=■求出。特别注意: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篇7: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 km m dm cm mm μm 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力:力(F)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篇8:中考物理:运动与力的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四、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种杠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2、S=nh(n同上,h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3、奇动(滑轮)、偶定(滑轮)。
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