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时间:2025-03-13

篇1: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热点命题预测: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改革完成(55 周年)。

  1、考点预览:

  土地改革的内容、意义.

  建国以来,有关土地政策

  安徽省新增考点: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

  角度二: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角度三:对比中外历史上涉及到农业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揭示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2: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热点命题预测:邓小平南巡谈话

  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五大召开(20周年) ,九二共识(25 周年)

  1、考点预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

  角度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角度三:以南巡谈话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

  角度四:以十五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速动 的社会改革等史实综合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特点及异同点等。

  角度五:以南巡谈话为线索纵向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角度六:考纲上涉及的党史上重要会议。

篇3: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篇3: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热点命题预测:尼克松访问中国

  ,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45周年(45 周年)。

  1、考点预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建国后的新中国外交成就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

  角度二:以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为切入点,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

  角度三:将中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这个专题中考查。如近现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带来的启示等。

  角度四:综合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

篇4: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篇4: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南京条约和香港回归

  ,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75周年)1997香港回归(20周年)

  1、考点预览: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深远影响等

  (2)、香港回归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三大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角度四:通过列强的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角度五:把香港回归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相结合,考查有关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篇5: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篇5: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热点命题预测: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80(周年)。

  1、考点预览: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中日关系回顾及展望、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实、日本的崛起及战 后经济恢复的历史及启示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角度二: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考查全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从而揭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角度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历史的启迪和感悟。

  角度四:从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中,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并考查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角度五:通过时政要闻考查南京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的相关史实,并说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及对国人的启示等。

  角度六:通过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回顾及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的考查,对中日关系前景进行展望。

  角度七: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史实的回顾考查抗战中的著名战役,揭示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3、相关热点:中国“八年抗战”改为“抗战”

  中国“八年抗战”改为“抗战”的现实意义: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不仅是一个史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教材是面向学生的,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能让学生更全面、真实地认识抗战历史,更完整地了解日军侵略罪行和我国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从而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读书、学习。

  此次修改对于提升国民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和爱国之情也有着重要意义。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具有历史普及的意义,也是对先烈的缅怀和纪念。

  此次修改不仅更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通过中共领导抗联的早期抗日更全面地体现了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最先号召发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早在东北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通过“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能更加清楚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早在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说法。10月,国务院相关领导又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所以,在大中小学教材修订中,统一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有着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术观点当然可以争论,但应尽量认识到此番修改的意义,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当然,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不代表就否认“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它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所以,在教材修改之后,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及宣传中厘清“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关系:以“七七事变”为开始来标记的“八年抗战”是“全面抗战”,而“十四年抗战”是“全程抗战”,包含着“八年抗战”;而之前“九一八事变”就已开始了局部抗战,整个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篇6:中考热点命题预测

中考热点命题预测:南昌和秋收起义、红军创立

  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创立(90周年)。

  1、考点预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 :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共产主义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

  角度二:联系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垮台,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角度三:以海峡两岸交流的时政要闻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角度四:以南昌起义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

  角度五:以南昌起义等史实为线索考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 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