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语解释
《春》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抖擞:振作(精神)。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济南的冬天》
秀气:清秀文雅,文中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设若:假若。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澄清:(水)很清亮。
蓝汪汪:形容很蓝很蓝的颜色。
《雨的四季》
吝啬: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到。
高邈: 高而远。邈,遥远。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掩饰:遮盖修饰使人看不出真相。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三、文学常识
课文
作者
简介
《春》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是五四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济南的冬天》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现代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及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等。
《雨的四季》
刘湛秋
刘湛秋(1935-),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无题抒情诗》《生命的快乐》等。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他的诗歌往往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代表作有诗歌《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法接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送友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四、课内阅读
(一)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夸张……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课堂练习:请辨析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感官描写: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三)赏析语句
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⑵“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答: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4)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答:“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规律总结:××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为动/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特点(或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课堂练习:
(1)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答:“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五、诗歌赏析
篇目
诗句赏析
诗歌的主旨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最能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揭示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蕴含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做铺垫。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