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二民族地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初二地理民族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56个。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4、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情况,是经过数千年间民族的人口迁移、调动而逐渐形成的。
5、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长、大、广、穷。
6、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7、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8、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9、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互相离不开 。
10、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不容削弱。
11、在选举出的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
12、《城市民族工作条例》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发布施行。
13、《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发布施行。
14、中共中央、国务院于5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会议全面研究和部署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成为我国民族工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第一个决定,是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6、《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多年来,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配套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17、《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这三个国家专项规划的编制,实现了新中国民族工作规划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18、10月,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专题学习民族问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
19、十六大全面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与党的宗旨和使命的关系。
20、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分别于5月、9月到云南省基诺山、新疆南疆等地考察,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做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2、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列为执法检查重点,有力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
23、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24、8月,国家民委将孔繁森纪念馆等27个场馆、历史遗址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5、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6、十六大以来,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已经建成或进展顺利,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0、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
31、民族是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产生的。
3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33、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34、当代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35、民族差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因素。
36、民族交往意识是指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往来状态的认识,它包括民族平等意识、民族自尊或优越意识、民族自卑意识等三个层次。
37、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巴西人。
38、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
39、我国进行民族识别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民族识别中,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
40、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文化传统,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
这篇初二地理民族知识点总结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篇2:初二民族地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这是小编为您倾心整理的初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看完之后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谢谢您的支持,更多初二地理知识点,请继续收看【初二地理知识点】栏目。
初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另外的55个民族人口数只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被称为少数民族。
2、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的是珞巴族。
3、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
(1)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2)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3)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
(4)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彔自治区
(5)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
(6)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省
(7)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8)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4、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才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节日: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藏族
5、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6、
二、民族的分布
1.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
篇3:初二民族地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头脑空洞,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展工作。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二年级地理上册民族知识点的内容:
一、民族
1.民族含义与特征
(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外因);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意义:实行区域民族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地理上册民族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初二民族地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人教版初二地理知识点: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篇5:初二民族地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一、56个民族
1、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
2、 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3、 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大杂居、小聚居。(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福建省有畲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三歌会藏族——晒佛节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汉族——赛龙舟朝鲜族——跳跳板苗族侗族——芦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