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izhongkao.com/photo/2024/12/19/1734570447_910.jpg)
篇1:初二地理学期末核心知识点精要
第五章 地理区域和界线
第一节 地理区域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自然区域:北方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
2、经济区域: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行政区域: 如北京市、陕西省、台湾省等。
4、(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同一类型的区域划分
(1)行政区域分为 省 县 乡
(2)温度带分为:北温带(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亚热带、热带 。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2、区域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第二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西北与北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或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或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夏季风影响)
北方与南方:秦岭——淮河 (气温和降水)
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1月份0℃等温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
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
青藏地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轮廓 (地形)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2:初二地理学期末核心知识点精要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北京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一. 自然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缘
2. 地形:地形特点: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特点: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 河流及流向: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大多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均属海河水系。
4. 气候类型及特点: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集中于夏季。
二. 政治文化中心
1. 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太行山区、内蒙古高原交会的枢纽地带,距离渤海和东北地区都比较近,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
2. 独特的历史文化: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京剧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3.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著名古都,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荟萃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4.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目前共有: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
5. 城市职能: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
三. 城市建设成就
1. 城市建设:北京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重要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得到了保护和修缮。(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城楼是中国的重要象征)。
2. 交通运输枢纽:北京城市道路、地铁、轻轨铁路组成了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北京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3. 新型产业: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中关村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 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位置与范围
1. 位置: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 组成: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3. 面积:陆地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
4. 台湾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澎湖列岛扼其咽喉。
二. 自然地理环境
1. 地形地势特点: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东高西低。
2. 多地震:原因是: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3. 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4. 河流:河流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浊水溪是台湾岛最长的河流)。
5. 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樟、红桧、扁柏等(其中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矿产资源多样,主要有煤、石油、金、铜、硫磺等。水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周围海域。
三. 发展中的经济
1. 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发达。
2. 工业:工业是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基本上建立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
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家电、食品、服装、机械等。(工业特征:进口—加工—出口)
3. 交通运输:台湾岛交通运输发达,除中部山区外,铁路、公路遍及各地。环岛
建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是台湾省最大的机场,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等。
4. 旅游业:台湾省旅游业发达,现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四. 人口与民族
1. 人口:,台湾省人口2316万。
2. 民族:居民以汉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7﹪.全省约80﹪的人口祖籍为福建省,
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 主要城市:台北: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
城市,工商业发达,风景秀丽,是台湾著名的旅游城市。
高雄: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也是台湾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电力、冶金、化学工业、造船等。
台南:台湾省最早兴起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渔港和食品工业基地。赤嵌楼为台湾省著名的古迹。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 位置与范围
1.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新疆是我国有陆上邻国最多的行政区)。
2.面积: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形特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或:三山加两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3.河流和湖泊: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
4.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草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面貌
1.农业:(1)发展农业的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甜菜、哈密瓜等。新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和甜菜生产基地。
2.工业:(1)工业特点: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
(2)工业部门: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学、钢铁、煤铁、纺织、建材、食品等。(3)工业基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等地建立了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3.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新疆现为中国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
4.发展经济的措施:新疆以加快旅游开发、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对外开放:新疆是中国拥有边境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入。,国务院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与中亚各国通商的主要口岸,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四.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干旱面积广大,沙漠、戈壁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
2.存在的主要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3.采取的措施:休耕、轮牧、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云贵高原东部
2.地形地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广泛发育,地表崎岖。地势西高东低。
3.气候及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汞、重晶石、磷、铝土等。水能资源丰富。
5.河流: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等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1.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
2.气象灾害:干旱,有时出现冰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3.环境问题:石灰岩广布、土层较薄,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现象。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
2.生态环境工程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巩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1.水利设施: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煤电基地:依托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充分发挥“水火互济’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3.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
2.面积: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3.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黄土疏松,缺乏植被保护,夏季多暴雨,易受侵蚀。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滥垦乱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4.地表特征: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地貌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黄土塬:平坦的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二者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传统的生活方式:半农半牧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落后,生活简朴,主食是小麦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常用咸菜、辣椒佐食。传统民居是窑洞,交通工具以马车、驴车为主。
2.现代的生活方式:植树种草,山青水绿,人居环境优美,居民食物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人们住新窑洞、高楼房,修建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信息畅通。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
2.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
3.区域发展措施: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下学年期末知识点复习,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3:初二地理学期末核心知识点精要
合理的总结,合理的归纳,对于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下文为大家推荐了初二下学年地理期末备考复习知识点,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第五章: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第六章:
1、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宫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3、 北京有着无数名胜古迹,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5、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 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 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8、 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9、 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以香港表现得最为明显。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香港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0、转口贸易是指从一国购进商品后,不在本地销售,而直接卖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形式,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1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12、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岛上约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纪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从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这些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长期为新疆的绿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并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篇4:初二地理学期末核心知识点精要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初二地理下学年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仔细阅读哦。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地位和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位于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为主。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南部地区。本区有两条南北大动脉京广线和京九线。(图7.1 p50)
2、经济:
(1)本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2)本区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3)20世纪代以来,本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大量外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与他们的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图7.4 p52)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横断山脉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和与泰国、越南水路相连,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于热带季风气侯,地形属于云贵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位于南部地区。(图7.10 p57)
2、丰富的旅游资源:
(1)热带雨林景观(植物、动物):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通过58和59页的图7.11和7.12了解本区的动植物景观;
(2)少数民族风情:本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傣族的泼水节、佛教建筑群、竹楼、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菠萝饭和竹筒饭;(图7.14 p60)
(3)旅游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图7.15 p61)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作用、问题和对策见62页-64页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自然状况:
(1)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图8.1 p66)
(2)黄土物质来源——“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3)其他:五岳中的华山位于本区,全国十大旅游胜地五台山位于本区,同时它还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产地,其中山西省最多。
3、水土流失:(图8.4 p68)
原因:(1)自然:黄土土质疏松的特性;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
(2)人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类活动使植被破坏。
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都位于第二级阶梯。(图8.8 p70,阅读材料p71)
4、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和塌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所以这里的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后不易恢复。本区的人地关系是恶性循环。(图8.10 p71)
5、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1)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图8.15 p73)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以长江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2、自然条件:(图8.17-8.18活动p75)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2)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
(4)流经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一个“H”型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和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阅读材料、活动p78)
(2)沿江地带的城市:
① 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其他资源及相应产业,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和上海。各个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②上海是“龙头”城市并是全国最大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图8.27-8.28 p81)
③ 中下游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上游地区沿江城市较少。(图8.26 p80)
(3)沿江地带的工业: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① 四个工业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图8.29 p82)
② 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③ 长江沿江地带的相互协作:西电东送和产业转移。(活动p83)
4、生态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水库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3)沿岸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酸雨区广布: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酸雨区,其中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大、强度最高的酸雨区。(图8.33 p85)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4)治理长江: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有了上文为大家总结的初二地理下学年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大家及时提前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篇5:初二地理学期末核心知识点精要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
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小麦在东北平原广泛分布。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7.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等。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3)工业布局: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世纪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8.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便利的交通运输。
(2)主要工业部门:沈阳—机械工业、鞍山和本溪—钢铁工业、抚顺—石油化学 辽阳—化学工业、大连—造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