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中考化学复习计算题
明确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计算虽然内容多、题型广,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部分。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或含一定质量某元素的化合物的质量;不纯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知某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已知某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有关混合物(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涉及气体体积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结合溶解度的计算;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有关溶液混合的计算;与化学式相结合的计算;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计算。
4、综合计算(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之间的综合计算)。
掌握程序,做到解题规范
虽然计算题种类繁多,题型多样,但解答计算题的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四步。
1、审题:就是弄清题目内容,审清题目中所给的图像,表格的含义,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理清题中涉及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这是解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2、析题:就是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沟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解题做好准备。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
3、解答:就是在审题、析题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法,设出恰当的未知数,简洁而准确地实施解题方案,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4、检验:就是检查解题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化学式的书写是否有误、单位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准确、解答是否全面等。
篇2: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A的相对原子质量×m /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2)混合物中含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纯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 × 100% (3)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g/L)=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 (4)纯度=纯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 × 100% =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杂质的质量) × 100%= 1- 杂质的质量分数 (5)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100% (6)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 × a%浓=M稀 × b%稀=(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 × b%稀 (7)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 × a%浓+M稀 × b%稀=(M浓+M稀) × c% (8)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篇3: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
例: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Fe∶O=56×2∶16×3=112∶48=7∶3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比=×100%
例: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35%
篇4: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㈠、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㈡、关系法:
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㈢、守恒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㈣、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㈤、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一、平均值法(常与极值法混用)
例1、有一种不纯的K2CO3固体,可能含有Na2CO3、MgC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取该样品13.8g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气体4.4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
B。样品中一定含有MgCO3
C.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答案】A
极值法解题思路: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K2CO3,完全反应产生4.4gCO2;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Na2CO3或者MgCO3,完全反应产生CO2的质量大于4.4g;假设固体完全是NaCl,不能反应产生CO2;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平均值法解题思路:已知:K2CO3~CO2;Na2CO3~CO2;MgCO3~CO2;所以:R~CO2假设该固体R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M,13.8g固体反应产生4.4gCO2,则固体R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138。K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38;Na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Mg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NaCl不与酸反应产生。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到平均值法或极值法?
判断混合物组成的题目,一般都是平均值法或极值法。
二、元素守恒法
例2、(.西城一模)取一定量Fe2O3与Al2O3的混合物,加入含溶质9.8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0.8gB.1.6gC.3.2gD.6.4g
【答案】B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
例3、(.西城一模)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将此样品1g放入100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10g30.9%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5.85gB.4.52gC.2.62gD.1.33g
【答案】A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HCl中氯元素的质量即为NaCl中氯元素的质量。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元素守恒法?
1、题目中涉及多个反应,反应过程复杂,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
2、题目涉及元素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明显的提示;
3、出现恰好完全反应的题眼。
篇6: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了解特点和类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题断章取义,粗心大意。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已知求出未知得出正确结果。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初三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题和用字母表示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中的主要思路。
篇7: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 (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3.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篇8: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点拨: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种元素相对质量是相加的关系。
②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或根)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团(或根)的个数。计算时先求一个原子团或根的总相对原子质量,再乘以原子团(或根)的个数,即得出几个原子团的总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即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②计算时的结果约成最简整数比。
篇9: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计算题是初中化学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的考题。也是同学们得分率最低的部分。该如何解决计算题呢?化学姐给大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常用公式计算、解题技巧计算等问题,赶紧收藏吧!
目录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四、常用公式计算
五、解题技巧计算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B.40C.56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篇10: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3.关于炼铁的计算
在炼铁的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都是不纯物,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要考虑杂质的含量。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将不纯物换算成纯净物才能应用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因为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都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示例】1 000 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中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题目告诉的已知量和要求的未知量以及不纯物与纯净物之间的换算。
原料:赤铁矿(混合物)→氧化铁(纯净物)
产品:生铁(混合物)→纯铁(纯净物)
本题的已知量是原料,待求量是产品。
则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度
1 000 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 000 t×80%=800 t
设800 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则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800 t xx=560 t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0 t÷96%=583 t
答案 583 t
篇11: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篇12: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1.下面是某同学对不同状态的水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气、液、固三种状态的水中,水分子是一样的
B.气态水分子质量小,液态和固态水分子质量大
C.气态水分子不断运动,液态和固态水分子不运动
D.气态水分子之间有间隔,液态和固态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考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认识气、液、固三种状态的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是运动的,水分子间有间隔,水的状态不同,间隔不同.水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解答:解:A、水在气、液、固三种状态时,只是水分子的间隔不同,水分子是一样,A是正确的;
B、由于水分子的间隔不同,水在气、液、固三种状态间发生变化,水分子的质量不变,B错误;
C、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C错误;
D、水分子间有间隔,状态不同,间隔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分子的性质认识气、液、固三种状态的水.
2.被蚊虫叮咬后,人们往往出现皮肤肿痛.这是因为蚊虫在皮肤内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主要成分是甲酸(CH2O2)〕对人的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下面关于甲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甲酸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C.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2
D.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16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A、由甲酸(CH2O2)可知,其元素组成;掌握有机物的概念;
B、由甲酸(CH2O2)可知,其分子构成;
C、由甲酸(CH2O2)可知,其原子的个数比;
D、由甲酸(CH2O2)可知,起元素的质量比.
解答:解:A、由甲酸(CH2O2)可知,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说法正确,故A正确;
B、由甲酸(CH2O2)可知,一个甲酸分子中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叙述不完整,故B错误;
C、由甲酸(CH2O2)可知,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2,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由甲酸(CH2O2)可知,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16,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篇13: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考生要理顺化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化学式的计算、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综合计算,还要注意初中化学的开放性习题,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出此类型的题目较多。
考试中要注意解题步骤完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计算无误、心态放松、充满自信,还应注意解题答卷的技巧。比如,考试中遇到不会的题,不要钻牛角尖,非解出来不可,考试答题顺序是先易后难。
做单选题时,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可利用排除法先排除几个最不可能的答案,在剩下的几个或一个答案中得到最可靠选项,对于单选题一般利用这样的方法准确率较高;不定项选择每个答案必须认真看一遍,当你只对其中一个答案持肯定态度,而对其他答案拿不定主意,那么宁可只选一个答案。
第二卷主观题前几题,按照惯例是考查同学们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考查),这对于每个同学来说应该是必拿的分数,只要同学们掌握记忆技巧,这些分数必定可以拿到。
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表达要精确、完善,解题步骤要完整、心平气和、仔细计算、确保无误。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总结:中考化学复习指导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时间,使学生轻松、自信地去摘取中考胜利的丰硕果实。
篇14: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题题型解答方法归纳
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 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
1.文字叙述型计算
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考题经常将溶液和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对学生的题目分析理解能力较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所求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溶液的质量分数。最终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难溶性杂质(反应前混有且不参加反应)-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沉淀或气体)。
2.表格计算
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表格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决这类题的办法:这类题往往给出一组或多组数据或条件,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或条件的分析、对比,解答有关问题或进行计算。要通过仔细阅读,探究表格中各组数据之间内在的规律,努力从“变”中找“不变”,及时发现规律之中的矛盾点,从“不变”中找“变”,进而分析矛盾的根源,解决问题。通常利用差量法求出反应产生的气体或者沉淀或者减少增加的各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3.图像计算
图像计算在于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 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坐标系中的函数图不仅能表示化学反应,还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变化的过程,经常是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解决这类题的办法,应该仔细分析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不同量,以及“三点一图趋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图像变化趋势,分析其含义。特别是要重点了解拐点表示对应两种物质一定恰好完全反应,这是此类题的关键。
4.探究实验型计算
探究实验计算的难点在于反应中可能会出现的过量问题导致的物质种类的可能性的判断和引起的其他反应。解决这类题的办法就是结合实验示意图型计算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对比分析每个装置变化前后的质量差,再寻求关系式或数据进行逐个求解;学生应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紧密结合,在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理出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数据与物质(或元素)质量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找出正确有用数据,认真做好每一步计算。
篇15:中考化学计算精讲攻略
106.下列实验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
A.将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B.向pH=2的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107.能用如下图所示纵坐标所对应的变化情况来表示的过程是
A.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B.一定量锌粒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体积的变化
C.一定量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固体质量的变化
D.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加水,溶质质量的变化
108. 将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情况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铝粉、铁粉和硫酸反应后均有剩余
B.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C.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
D.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
109.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线BC段无明显实验现象
B.在C点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C.溶液的PH由大变小
D.随逐滴加入稀盐酸,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110. 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则化学计量数之比:v(CH4):v(O2)等于( )
A.1:1 B.1:2 C.16:32 D.16:64
111. 将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 g在高温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将生成的CO2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 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
A.2.46 B.3.21 C.3.59 D.7.41
112. 已知NH4NO3和KH2PO4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A.20% B.25% C.85% D.80%
113.取一定质量的Cu、Cu2(OH)2CO3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则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80% B.52.8% C.47.2% 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