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时间:2025-03-26

篇1: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对所学的知识点要及时的梳理归纳,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教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三数学上册矩形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数学上册矩形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篇2: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知识导学

物理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金属与矿物,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篇3: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篇4: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摘要】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 上册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总结:以上就是带来的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复习好本门功课, 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 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一般的我们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①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②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③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④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应列出哪些论点论据。

二、 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篇5: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篇5: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上册知识点提纲

考点一 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是雅典。雅典的全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史称“伯利克里时代”。当时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2、正因为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雅典的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发展民主政治,都参考研究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3、局限性:雅典的民主不是全民的民主。→ 因为:①公民权只赋予雅典的成年男子;②妇女、奴隶、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考点二 马可·波罗来华

1、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著名旅行家,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到中国(13世纪),在中国生活。他口述的作品《马可·波罗行纪》首次将神奇的东方介绍给西方。

2、《马可·波罗行纪》的内容:叙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

3、《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神往;②对新航路的开辟起了刺激作用。

考点三 哥伦布

1、哥伦布的成就与活动: 1)成就:发现了美洲新大陆。2)活动:,他率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今天美洲的巴古巴、海地等地。他认为那里就是亚洲的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

2、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或历史意义): 1)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意义); 2)西欧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3)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 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考点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重点)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过程 开始标志:查理一世召开议会(新议会的召开) 著名领导人:克伦威尔 关键战役:纳西比战役 重大事件:,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查理二世复辟结束标志:宫廷政变(又称“光荣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3、《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时间: 2)目的:限制王权 3)主要内容(理解):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 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4)影响: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国际意义)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因为:它改变了社会性质。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

考点五 美国的诞生(重点)

1、华盛顿的贡献(事迹/活动): 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战争打响后,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独立建下了不朽功勋;他连任两届总统,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何评价华盛顿:他是美国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贡献)

2、美国独立战争(---)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过程 ①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②建军:大陆军,最高权力机关:大陆会议 ③建国: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④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⑤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⑥独立:,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4)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国内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最重大的影响),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意义)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

3、宪法的内容: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司法(最高法院)三权分立。

4、弱小的美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英国?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人民的积极参加 ③华盛顿的正确领导和灵活战术 ④法、荷等国的国际援助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不同点: 1)目的不同:英国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美国是为了推翻殖民统治。 2)建立的政治体制不同: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相同点: 作用相同:都改变了社会性质,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考点六 “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重点)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1)政治前提/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经济原因/直接原因:英国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手工工场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2、开始: 1)时间:18世纪代。 2)首先从棉纺织行业开始 3)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代年珍妮机发明(哈格里夫斯)。

3,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人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首先在棉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1)瓦特的蒸汽机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使“蒸汽”取代了“人力”、“水力”(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英国的工厂大多建在河流旁边)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3)时代特征: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4)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4、交通工具的革新:(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旅行者号”火车机车(火车)。

5、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6、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法国、美国等国也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7,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 1)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社会: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政治: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4)国际格局/国际关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5)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工业革命的启示: 积极影响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消极影响的启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9、时间起止:18世纪代—前后

10、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所有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

考点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哪一组织起草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选自《共产党宣言》。

5、“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统治阶级”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共产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锁链”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式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篇6: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平方根,其中√0=0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2);(3); 4.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5.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

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第二十三章旋转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图形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2.旋转对称中心: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大于360°)。

3.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4.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本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旋转的概念,探索旋转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几何思维和审美意识,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对学习学习。 第二十四章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 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内心和外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7.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

PO 8.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9.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10.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1.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3.有关定理: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4.圆的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 15.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篇7: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①时间:3月,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时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逝世。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28--,②领导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新宪法通过:时间:,意义: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篇8: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初三每一天的付出都是铺垫成功。 小编整理了 上册 复习氧气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氧气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在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在气态时是无色的,在固态和液态时是淡蓝色。

重点会描述木炭、硫、铝、磷、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般从四方面来描述:①物质原来的颜色;②对产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热量;④对生成物加以描述。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气瓶的底部,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热的气体赶出来,木炭燃烧会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光一般指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镁条燃烧、木炭燃烧等只产生光,不产生火焰;火焰是指气体燃烧或达到沸点的固体或液体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硫、酒精、气体燃烧等产生的现象。

无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液体小液滴。

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凉水。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

蜡烛燃烧时盛氧气的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到水雾。

缓慢氧化是指进行很缓慢的氧化反应,也要放出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可以引起自发燃烧,也就是自燃。缓慢氧化也可以向剧烈氧化反应转化。

供给呼吸主要用于:医疗、登山、潜水、宇航。

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炼钢,作火箭助燃剂。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重点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能够按照操作步骤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之一,故写在箭头的上方。

学习催化剂时注意:

①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

②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③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④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⑤催化剂并不能增加产物的质量

⑥催化剂可简单地理解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二不变是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实验时要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入锥形瓶内不要太长,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加药品时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品。

篇9: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篇9: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圆

★重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平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基本图形 十、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篇10: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学习不是仰望目标, 小编整理了 上册单元 Unit9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初三英语上册单元知识点Unit9

【重点句子】

1.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 music. 我喜欢自己创作曲子的歌手。

2. We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我们更喜欢歌词很棒的曲子。

3. What do you dislike about this CD. 你不喜欢这张CD的什么?

4. What does it remind you of? 它使你想起了什么?

5. The music reminds me of Brazilian dance music. 这首曲子使我想起了巴西舞曲。

6. It does have a few good features, though. 然而,它的确也有一些好的方面。

7. She really ha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每个人的确都能从她的作品 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8. Whatever you do, don’t miss this exhibition. 无论怎样,你都不能错过这次展出。

9.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band has a lot of energy. 正如乐队名字所暗示的那样, 这支乐队很有活力。

10. Some people say they are boring, but others say they are great. 有些人说他们很无聊,但也有人说,他们是伟大的。

11.I f I were you, I’d eat nuts instead. 如果我是你,我会改吃坚果。

【单元知识点】

1. prefer v. 更喜欢,宁愿;

prefer sth. 更喜欢某事 I prefer English. 我更喜欢英语。

prefer to do. 宁愿做某事(prefer to的用法一定要着重掌握) I prefer to sit.我宁愿坐着。

prefer sth to sth. 同…相比更喜欢… I prefer dogs to cats. 与猫相比我更喜欢狗。(这个用法也要掌握)

prefer doing to doing .宁愿做某事而不愿做某事 I prefer walking to sitting. 我宁愿走路也不愿坐着。

2. along with 伴随… , 同… 一道;

I will go along with you. 我同你一道去。

3. dance to sth. 随着…跳舞(用的介词是to,这一点要注意)

She likes dancing to the music. 她喜欢随着音乐而跳舞。

4. different kinds of :各种各样 different kinds of clothes :各种各样的衣服

5. music n. 音乐 musician n. 音乐家

6. take … to … ,带…去…

My father often takes me to the park. 我的爸爸经常带我去公园。

7. remind sb. of sb./sth. 提醒,使…记起…(重要考点,remindof经常考到)

This song reminds him of his mother. 这首歌使他记起了他的妈妈。

8. clear adj. 清楚的,清澈的 clearly adv. 清楚地

9. be important to sb. 对…重要

10. unfortunately adv. 不幸运地 fortunately adv. 幸运地(如果你把这个词记住了,那考试的时候你就是幸运的~)

11. look for 寻找(常见短语)

My pen is lost. Could you help me look for it? 我的笔丢了。你能帮我找一下吗?

12. though = although 作连词,翻译成虽然,尽管, 放在句子中间/句首,不能和but连

Though it was very late, he went on working. 虽然很晚了,但他还在工作

Mr. Smith , though he was young, did it very well. 史密斯先生虽然年轻,却做得很好。

13. fun n. 有趣 funny adj. 有趣的

14. be sure to do 一定做某事,肯定做某事

It is sure to snow. 肯定要下雪

15. known adj. 有名的 着名的(记住意思)

16. on display 展览(常见短语)

17. over the years 很多年来,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Over the years, they’ve planted many trees on the hills. 多年来他们已在山上种植了许多树。

18. energy n. 活力 energetic adj. 有活力的

19. most of … ……的大多数

20. keep healthy 保持健康

21. get together 聚在一起

22. discuss v. 讨论 discussion n. 讨论

23. be bad for sth. 对…有坏处的

be bad for doing sth. 做…有坏处

24. for example,例如

25. take care of = look after 照顾,关

She often takes care of / looks after her son.

篇11: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1、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①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②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产生;③意大利资产阶级要求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方式: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教会宣扬的反复说教,发起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的人物:

A.但丁(意)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代表作《神曲》,“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B.达芬奇(意)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C. 15、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D.(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

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德意志的开普勒等,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

6、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篇12: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篇13: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篇13: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通过上面对地理中南极洲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总结:初三上册地理知识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阅读本文的还阅读了:

必考知识点: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

篇14: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b<0时,向下平移)具体如下: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篇15:初三上册知识点精讲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导学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现象是发光、发热并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的未必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造成燃料浪费。所以要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如下三种情况: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可燃物的充分燃烧,如工厂烧锅炉用的煤往往加工成粉末状。

2.可以鼓入足量的空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

3.可燃物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例如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爆炸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

(1)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有限空间急剧膨胀,引起爆炸,是化学变化。

(2)有限空间内,气体受热膨胀引起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气球受挤压爆炸。

任何可燃性气体只要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即满足三个方面就会发生爆炸:一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二是遇到明火;三是在爆炸极限内。

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是相对应的,要想灭火,只要让物质不满足燃烧的条件即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