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现在的时间对同学们尤其重要。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一、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考试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凭感觉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答题。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往往有多个题眼,并沿着题眼指示的方向深入思考。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答题角度,确定答案要点,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第四、材料分析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一问多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认识。这类习题能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潜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以鼓励考生的创新。它鼓励考生多路畅想、发挥思维,勇于创新。答案的多元性和评分的采意性大大加强。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试题特定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精心提炼、仔细整理、紧密组合问题的答案。
第五、总结答案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新课标下的材料解析题成了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模拟考试和中考当中,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如何来解答这一类的题型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读懂读透阅读材料解题的第一步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客,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找取相关信息点解题的关键
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回答设问内容解答的落点
1.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走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设问分值。材料解析题每问分值不同,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而分值大的即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4.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中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幺,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篇3: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分析
一、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
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二、实战练习
【例题】(·湖北恩施州)据史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 ”
──尼克松
材料三: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
(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20世纪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解题思路】
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解答本题的步骤是首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问题,还原历史,联系所学有关中美历史的知识进行一一回答。
【参考答案】
(1)。《中美联合公报》。(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以后)。杜鲁门主义。(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当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4)《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篇4: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例1:什么是古代的赋税?
春秋前,君主除从农民耕种土地直接取得产物外,还从臣属处取得劳役和实物贡纳,这是赋税的起源。春秋时,按人丁向臣属征收军役和军需品称“赋”,按田亩对臣属土地征收财物称“税”。以后,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称田赋,以户、丁、资财为课征对象的称税。明朝一条鞭法,将人丁力役部分摊入田赋,赋税逐渐归并。清朝摊丁入亩后,赋税实际指田赋。
例2:怎样理解蒙古族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
(1)蒙古的兴起和统一:
蒙古曾是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族的分支,原居也是古纳河的东部,后逐渐散布到广大蒙古高原。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与西辽、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共为中国境内的七个分裂政权。
(2)元朝建立和统一中国:
蒙古西征:灭西夏、降服畏兀儿、吐蕃。
蒙古南下:灭金、占大理、灭南宋。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这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3)蒙古各部的分裂:
元亡后,明朝将蒙古高原东部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将蒙古高原西部和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各部称为瓦剌。
瓦剌首领也先曾短期统一蒙古各部,其死后,各部又分裂了。
鞑靼出兵征服瓦剌迫其西迁,统一了蒙古各部。
16世纪前期,蒙古各部重又分裂。
(4)清朝统一内外蒙古:
17世纪初,瓦剌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代后,准噶尔部实际控制了另外三部(土尔扈特西迁今伏尔加河下游),又入侵漠不北蒙古三部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三部南迁漠南(今内蒙古)向清朝求援。当准噶尔部进扰早已归属清朝的漠南蒙古时,康熙下令亲征,收复蒙古高原,漠北蒙古三部回迁,内外蒙古统一于清朝。
(5)蒙古族信奉喇嘛教黄教:
16世纪初,鞑靼首领俺答汗占领青海时,该地区流传的喇嘛教就传入蒙古,俺答汗尊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三传弟子为达赖喇嘛(三世),喇嘛教黄教在蒙古广为传播。此后,俺答汗的曾孙被立为四世达赖,由他派往蒙古主持教务的大喇嘛,成为蒙古活佛。
例3:怎样理解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的现象。
统一,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结合为一个整体。主要标准是政治上的服从和一致。
分裂,指统一政权解体分为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或原属于该政权的一部分脱离、独立。
我国古代历经了秦、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四次统一,经历了先秦、三国、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等闫分裂时期。
篇5: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种类及答题技巧参考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景,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等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等。
该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这是目前的最基本题型。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答题原则:第一,仔细阅读理解材料;第二,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第三,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第四,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第五,避免对材料内含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3)数据表格类题型:即通过数据表格、图画等材料的阅读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数据表格型材料题,其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
(4)材料评述题型:即把提供的材料作为认知的背景,发挥创造性思维来评价说明有关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如下:
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②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
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④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
篇6: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审清题目 抓住关键词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读懂材料;
二是审清题目;
三是规范答题。
一、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二、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提示语、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三、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
2.段落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一个自然段。
3.要点化。如果答案比较复杂,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
严谨缜密,言简意赅,分层回答。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