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一地理第二章核心知识要点
第一节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加工贸易型)
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四、读图分析要求:
在图中填注:日本海、太平洋、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工业区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图准确填注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
在图中填注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称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
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 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东南亚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
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
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东南亚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其旅游资源丰富
第三节 印度
一、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印度地形特点:三大地形区分三大地形区,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
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
世界文明古国: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二、水旱灾害频繁: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季风与降水:旱涝灾害频繁
月份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一月东北风少,旱季
七月西南风多,雨季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
三、自给有余的农业生产
农作物分布地区地形降水
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平原多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高原、山地较少
世界农业大国
四、发展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钢铁工业
工业部门分布中心资源条件总结
钢铁工业加尔各达煤、铁、锰工业中心都接近原料产地,即就近原则,这样的工业布局,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厂要建在原料产地或者靠近消费市场.
棉纺织业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棉花
麻纺织业加尔各达黄麻
高新技术产业: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五、填图
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
第四节 俄罗斯
一、国土辽阔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洲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
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西 俄罗斯 东
东欧平原
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
二、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重工业发达:
圣彼得堡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且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相比之下,亚洲部分比较薄弱,导致轻重工业分布不平衡;工业的特点与其资源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三、发达的交通
亚欧大陆桥
俄罗斯欧洲部分铁路网明显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网相对单一.建在南部山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原因及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
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四、填图
在图中填注: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及乌拉尔山脉
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伏尔加河
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第一亚欧大陆桥
这篇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祝大家春节愉快!
篇2:初一地理第二章核心知识要点
初一学期的学习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这篇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3:初一地理第二章核心知识要点
初一上学期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初一上学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上文为您整理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这篇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