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4-03

篇1: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v=s÷t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篇2: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辅导: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知识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2、参照物:宇宙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如前述中的树木、房屋以地球为标准是静止的,但以太阳为标准则是运动的,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篇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篇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速度不变)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4、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 。1米/秒= 千米/小时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 除以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

6、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篇4: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常见的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常见的单位是: 。

2.正确使用刻度尺:(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 及 的尺子;观察零刻度线是否 ;(2)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一端对齐;(3)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4)读:读数时要 到 ;(5)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 、 和 。

3.为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刻度尺读书时应估读到 的下一位。

4. 与 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只能 ,不能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和 。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 叫做机械运动。

2.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说物体正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哪个物体做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我们一般选择 为参照物。

3.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 ,所以运动是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跟选择的 有关,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

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叫做 。

2.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 内通过的 。计算方法是:速度= ;公式是 = 。速度的单位是 、 。换算关系是: = 。

3.速度大小变化、方向不变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 速度。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 。

通过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5: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篇5: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初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初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新学期初二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篇6: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篇7: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篇7: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选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机械运动,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篇8: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核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只能存在在有温差的环境中。(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吸热。

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放热。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油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物理第三章必备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新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