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时间:2025-04-23

篇1: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分析:

  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翻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背景:

  宋仁宗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

  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体现。

篇2: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

  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主题:

  诗人没有直抒离别的思绪,而是通过想象重聚之日的欢乐,反衬诗人一种强烈的思念心情。

篇3: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篇3: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分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第二句是远景,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充满活力与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间的春天。

  主题:

  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篇4: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分析:

  首联:借景点题,流露飘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相照应。

  颔联:描写宽阔之景,使人心胸开阔。

  颈联:既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匆匆,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与“沉舟……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遥应首联,是全诗中最能表达乡愁的一句。

  翻译:

  客游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中前进。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把一封家信送到洛阳。

  背景:

  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主题:

  这首诗写的是泊舟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诗中描写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升、江南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关键词:客游在外的乡愁。

篇5: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篇5: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翻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陈子昂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主题: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篇6: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分析:

  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第一节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唇焦口燥呼不得”,写出无可奈何。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诗人十分困穷,“群童”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也因困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三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第四节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表现阔大境界,表现了诗人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篇7: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篇7: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诗词阅读--课内

1、(山东临沂)

三、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三、阅读理解(44分)

(一)(共4分)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2、(四川南充)

一、

7.诗词鉴赏(3分)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

篇8: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析: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主题:

  通过描绘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篇9: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攻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分析: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主题: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