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时间:2025-04-23

篇1: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    例1  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b.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c.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d.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其分子势能越来越大    解析 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需克服分子间斥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选项a正确;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选项b不对;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选项c正确;物体上升增加的是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无关,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        a、c

    二、逐步淘汰法

    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采用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互相矛盾的两种叙述,则两者中至多有一个正确.        例2  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并以该方向为正方向.已知ma=1kg,mb =2kg,va=6m/s,vb =2m/s.此后,a追上b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的可能值为    a. va=2m/s, vb =2.5m/s               b. va=2m/s, vb =4m/s    c. va=-4m/s,  vb =7m/s                d. va=4.5m/s, vb =2.75m/s    解析  用动量守恒定律可排除选项a;a、b两物体碰撞后总动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的总动能,所以排除选项c;a追上b发生碰撞,且碰后同向时,碰后a的速度不可能大于b的速度,排除选项d.        参考答案        b    小结  这类题型是动量守恒部分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处理该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善于从上述解析中的三个方面对选项逐一进行排除.        例3   如图1所示为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则    a.该电场一定是匀强电场    b.此电场线既无起点,又无终点    c. a、b、c三点中,a点场强一定最大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仅画出一条电场线,不能说明电场是匀强电场还是由点电荷形成的电场,故不能判断电场的强弱,且不能判定a、b、c三点场强的大小.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

    参考答案        d

    小结 对于选项中有“不可能”“一定”或“可能”等字样的选择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快速找出适当例子,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三、特值代入法

    四、极限分析法

    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片向图中的a端移动时    a.i变大,u变小                                b.i变大,u变大    c.i变小,u 变大                                  d.i变小,u变小    解析   设触点滑到a时,则r5=0,i=0,电流表的读数为零,排除a、b选项.此时,电路总电阻最小,总电流最大,u内 最大,uv最小,故选d.    参考答案        d

    小结 当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量随条件单调变化时,采用该方法较为简捷.但要注意的是,若题干所涉及的物理量不是随条件单调变化(如先增大后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则该方法不能随意运用.

    五、作图分析法

    “图”在物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将抽象物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的最佳工具.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图线中“点”“线”“斜率”“截距”和“面积”等诸多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用图像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6  一物体在a、b两点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不超过a、b两点),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设向a的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原处    b.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c.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b的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解析  本题可根据a-t图像作出其v-t图像,如图4所示.由该图像可以看出:物体的速度时大时小,但方向始终不变,一直向a运动,图像与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的大小.    参考答案        d

    六、整体分析法

    七、转换思维法

    有些问题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求解很繁琐,而且容易陷入困境,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转换一下研究对象,或者利用逆向思维,或者采用等效变换等思维方法,则往往可以“绝处逢生”.

    例9 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沿球的一条直径的延长线上放置一根均匀带电的细杆mn,如图7所示.金属球上的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分别为ea、eb、ec,则    a.ea最大      b.eb最大              c.ec最大              d.ea =eb =ec    解析 由于感应电荷分布状态不清楚,在a、b、c三点的场强无法比较.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角度,根据“金属球达到静电平衡时内部的合场强为零”这一特征,那么比较感应电荷在球内直径上三点场强的大小可转换为比较带电细杆产生的场强在三点处的大小.由于细杆可等效为位于棒中心的点电荷模型,由e=k■,可知应选c.    参考答案        c         八、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从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10    为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工作者有时根据水流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来测量海水的流速.假设海洋某处地磁场的竖直分量为b= 0.5×10- 4  t,水流方向为南北流向.如图8所示,将两个电极竖直插入此处海水中,且保持两电极的连线垂直水流方向.若两极相距l=10m,与两电极相连的灵敏电压表的读数u=2mv,则海水的流速大小为    a .40m/s            b.4m/s            c.0.4m/s            d. 4×10-2m/s    解析  “水流切割地磁场”可类比于我们所熟悉的“单根直导线切割磁感线”的物理模型,由u=blv可得v=u/bl=4m/s.    参考答案        b       

篇2: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的准确性有较强的考查作用。而在 试卷中也占据这相当大的比分(约25%),它的解答需要考生能牢固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有关物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作为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除了平时对物理概念掌握清楚牢固外,还需要懂得在解答选择题时的诀窍方法。

一、认真审题,抓关键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抓住题目关键字是正确快速解答题目的的重要诀窍。有些学生不重视审题,匆忙阅读完题目后匆忙找答案,读题不认真,对做过的题目更是眼高手低而不知道“今非昔比”,其结果可以想象,定是错多对少;建议仔细审题,圈出关键字,挖掘其中隐藏的条件,出奇制胜。

【例题1】( 广州)12.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

A.始终静止不动

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

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

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字出现在“忽略一切阻力”,隐含的意思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那么物体如果若在光滑水平面上获得一定速度后,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此处考察牛顿第一定律。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在忽略一切阻力的情况下,大石头受到力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但是之后会保持一定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因此答案为 D。

二、剔除干扰,抓关键

命题者在编题过程中,往往故意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编织在一起。设置所谓的“陷阱”,在解题时只有抓住“关键”,即明确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找出那些隐蔽而又重要的条件,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例题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推动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若仍用水平力F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推同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那么 ( )

A .W1=W2,P1=P2 B. W1=W2,P1>P2 C. W1P2 D. W1

【分析】据据日常经验从现象上看在光滑的平面上推动物体较在粗糙的平面上用力小,从而得出W1

三、条件不足,合理推理

有些题目,似乎条件不足,好像无从下手,但只要记住几个常识,加上合理的推理,一样可以顺利选出答案。

【例题3】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A. 50N,103Pa B. 50N, 104Pa

C 500N, 103Pa D. 500N, 104Pa

【分析】本题根据力的大小,同学们很容易排除A、 B,但由于对双脚与地面之间的受力面积找不到估计的办法,所以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此时,如果假设C为正确答案,根据常识可以推出相应的受力面积为0.5m2,与实际明显不符合,所以排除选项C

答案:D

类似的题目还有:

( 四川自贡)小明将掉在地面上的物理书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他对课本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 0.02J B 0.2J C 2J D 20J

中学生在一次跳绳的体能测试中,1min内跳了120次,,则这位中学生跳绳时的功率最接近( )

A 5W B 50W C 500W D 5000W

四 、方法受阻,排除法

在面对难题时,往往无法解答出答案,但可以通过排除法,对于拿不准的题则可尝试用排除法;或者把所给选项代入题中逐一演算推敲,确定答案。即使实在无法确定,哪怕哪怕“猜”一个选项,也会有较高的准确率。

【例题4】(?德州)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重相同)匀速提起相同的重物.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省力,机械效率甲图大

B.甲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C.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D.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乙图大

【分析】对于机械效率的比较,有时会涉及到较大的计算比较,但是从题中滑轮绳子的绕法很轻松可以得知甲图要比乙图费力,由此就可以尽快排除A B选项,对于甲乙机械效率的比较,由滑轮组的结构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做的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提升相同的高度,做额外功相同;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知利用滑轮组做的总功相同,再根据效率公式判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可得知答案为C

五、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不少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是: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一点恰恰暴露出目前 教学普遍存在一大误区: “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碰到实际问题感到无从下手

【例题5】 (04?安徽)图示为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关于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电风扇约2A B.电冰箱约1A C.电视机约2A D.台灯约1A

【分析】本题只需要同学们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I=P/U进行判断即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关于电功率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恰恰对与自己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用电器的电功率却一无所知,凭感觉认为体积很大的电冰箱功率至少有一千多瓦,所以第一个把恰恰是正确答案的“B”排除。

答案:B

方法总结: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光滑”、“静止”、“漂浮”和“家庭电路”等常见关键词,它们隐含的条件分别是“不考虑摩擦力”、“二力平衡”、“浮力等于重力”和“电压为220V” 等,只有抓住这些“题眼”,快速准确选出答案。对于信息量较大的题目可以先排除掉干扰信息,明确问题所在,抓住关键信息解答题目。条件不足,可以应用常识,加上合理的推理,选出最接近的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选择使用排除后代入的方法,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篇3: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篇3: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1.识记水平类

这是选择题中低水平的能力考查题型,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再认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比较能力.主要题型有:

(1)组合型

(2)填空型

以上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大致类似,可先将含有明显错误的选项予以排除,那么,剩下的选项就必定是正确的选项.

(3)判断型

此题型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考生只要熟悉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的选项.

(4)比较型

此题型的题干是两个物理对象,选项是对题干中的两个物理对象进行比较后的判断.考生只要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区别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就能进行正确地比较,并从比较中识别各个研究对象的特征,得出正确的选项.

2.理解水平类

这是选择题中中等水平的能力考查题型,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等.主要题型有:

(1)内涵型

此题型的题干内容多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或物理现象,选项则是对题干的理解.它要求考生理解基础知识,把握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发散型

此题型要求选项对题干的内容做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或说明,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因果型

此题型要求考生回答物理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题于是“果”、选项是“因”,或者题干是“因”、选项是“果”.它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篇4: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篇4: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与策略

  选择题

  1基础性选择题

  考点:各物理量的单位和符号、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现象、折射现象的区分、凸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改变内能的途径、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途径和方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常见物体的质量、温度以及长度的估测、导体绝缘体的区分、简单电路的识别、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家用电器功率的估测、电流热效应的应用、电和磁

  解题策略: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细节,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

  2压轴性选择

  考点:压强浮力综合计算、动态电路,故障电路、根据图象总结关系式

  解题策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不只要注重基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还要弄懂每一个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实验解答

  1测量性实验

  直接测量实验:

  考点:

  1)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3)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4)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5)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6)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8)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解题策略:平时要牢记常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

  间接直接测量实验:

  考点:

  1)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值

  2)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

  3)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5)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解题策略:对这类实验,要在掌握其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然后确定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注意事项,总结实验结论。

  2设计性实验

  考点: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3)弹簧伸长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4)平面镜成像特点

  5)凸透镜成像规律

  6)杠杆平衡条件

  7)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8)电功率与电阻、电流的关系

  9)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解题策略:对于这类实验,首先确定实验目的,找准自变量、因变量和不变量,实验过程控制好不变量、改变自变量、测量并观察记录因变量,组织好语言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证伪性实验

  考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串并联电路特点

  4)平面镜成像特点

  解题策略:对于这类实验,首先要重视平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积累,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改变题目中所说的自变量但是得出与题目不同的结果即可。

  4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考点: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电磁现象

  解题策略:根据题目中描述的现象以及图片和表格,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将语言组织好即可。

  5寻找实验问题并改进

  考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

  3)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4)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

  解题策略: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其次找准不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题目中的实验过程是否把这些量弄混,平时复习时,重视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正确使用方法;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注重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

  计算题

  1电学综合计算

  考点:简单电路的识别,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基本公式的应用

  解题策略:先识别电路的串并联,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相关公式求解

  2力学综合计算

  考点: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题策略:先确定滑轮组绳子的段数,然后根据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相关公式代入已知条件求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