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备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要点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以自由贸易代替实物配给制。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通过新宪法。
(3)评价:
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5.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3月以前)、俄国(3-11月)、苏维埃俄国(11月-)、苏联(底-底)、俄罗斯(底至今)
(二)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
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篇2:中考备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要点
1、赫鲁晓夫改革: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3、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4、匈牙利改革:被称为“匈牙利模式”。经济一度稳步发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5、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改变,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以发展生产力,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篇3:中考备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要点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执政进行了改革。
结果: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苏联解体
苏联的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8月19日发生“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解散
12月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4、欧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匈牙利)
领导者:卡达尔
改革内容:把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结果: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持稳定,成为“东欧消费者天堂”。
反思:整体来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是失败的,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政治危机的到来。所以,改革应与本国国情结合,与时俱进,发展自我特色。
篇4:中考备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要点
三、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改革 内容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2月,苏联正式解体。
中国改革 20世纪代末以来,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感悟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注民生;实行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执政党建设,处理好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