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时间:2025-01-30

篇1: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6月7日下午5点,昆钢一中迎来了初三考前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周艳主讲。讲座紧扣初三学生临考的心身状态和考试焦虑问题展开,详细探讨了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如何认识考试焦虑以及怎样应对考试焦虑等问题。整场讲座轻松、高效,从认知调整到行为指导,学生均收获颇多。

  众所周知,考场上的激烈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更是心身状态的较量。中考,你“心理”准备好了吗?讲座开始,周老师引用相关研究结果指出考生考前普遍存在不良心态。而在一项对“心态的影响”的心理实验中发现,面对考试,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其决定性的因素可能是学生的“心态”。从而让学生明确“心态”对考前复习和考试发挥的重要影响。接着,周老师详细分析了面对中考,学生存在的典型心态:1、紧张焦虑型;2、茫然无措型;3、得过且过型。重点放在“紧张焦虑型”这一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心态的认识和调整上。

  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由整个考试场景引起的神经紧张状态。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适度焦虑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水平有利于考试的正常乃至超常发挥。因而真正对心理有害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对焦虑的恐惧。对焦虑的关注、恐惧,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使得思维受限,变得更紧张焦虑。我们要警惕“对焦虑的焦虑,对紧张的紧张”。

  简而言之,焦虑的不良影响:过程不好,最终结果不好。因而,学生需要改变对焦虑的态度,做到接受自己的焦虑、不夸大焦虑的作用、不竭力克制焦虑。萨提亚经典名句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才是问题。”教给学生有效调整考试焦虑的方法和策略是重中之重。1、积极自我暗示:不同暗示产生不同的效用。帮助学生去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建立积极有效的观念,增强考试的信心;2、放松训练:洗澡睡觉、听音乐、跑步、画画、看心理趣味图片等方法简单易行有效;“逆腹式呼吸法”、“快乐按摩”、“渐进性放松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较好放松身心,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复习备考。

  细节决定成败!讲座最后,强调“考中准备”、“考后注意”同样重要。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专注当下”,“不要高估一天的效果,更不要低估十几天的积累”,迎战中考,取得辉煌!

 

篇2: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1

  我们要正视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压力,不回避

  它们本来就是存在的,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去面对它,解决它,才能消灭它!

  星星分割线

  2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盲目的,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赞扬,努力了就应该成功。我们家长不要只注意结果,我们要注重的是过程,要逐渐从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赏识教育”,我们赏识的是什么,赞扬的是什么呢?是努力。在鼓励孩子时要说:“你努力的棒!”“你的这件事做得好!”

  星星分割线

  3

  创建一个和平的宽松的家庭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打油,给了他一个钵子,并且一再地叮嘱这个小和尚:“千万别洒了,千万别洒了!”这个小和尚就非常紧张了,回来的路上紧紧的盯着这个钵子的油,一会儿洒一点,一会儿洒一点,一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油撒了一半。回到寺里时,那钵油连一半都不到了。后来又有一次,另外一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外面山都绿了,路边的花也开了,挺美的,你去看一看吧。顺便呢,帮我捎壶油回来!”这次回来的路上小和尚的心情特别的好,到寺里时,那钵油还是满的!这是一个故事,可是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在做事时需要一个平和宽松的环境。那么本应该温馨的家庭不更需要吗?

  4

  创立一个有规律的的生活习惯

  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秩序感的养成,而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作为家长,我们要适度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

篇3: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篇3: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中考,作为人生的重要博弈时期,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它。那么,中考需要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现在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考试焦虑了。根据一项样本为1400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具有严重的考试焦虑,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三分之二的学生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在考试焦虑的研究中,有一个“U”字形的考试焦虑曲线,现在我们把它倒过来,这样大家就看的很清楚了:当考试焦虑的程度过低或者过高时,都会影响到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现在我们家长[微博]就应该同孩子们一起调整到一个适度的焦虑状态。

  为什么我们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焦虑程度呢?那是因为家长常有着对考试的过度的焦虑,而我们的过度焦虑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焦虑程度。首先它体现在注意力上,过度紧张会使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到一点上,使其更容易分散;其次就是它能干扰回忆过程,我们家长也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越紧张越忘事;再次就是会阻碍思维过程,几乎没有人能再紧张激动的情况下灵活的思考问题。

  那么焦虑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认知的原因是考试焦虑的决定因素。学生是怎么看待考试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后“我”会怎么样,考得好了会怎样,考得不好了会怎样,想这些想得越多就越焦虑。第二是信心不足,对自己没底。他不知道他哪一部分学的好,哪一部分学的不好,心里没底,自然考试时就紧张了。再一个就是负面评价。家长会经常这样问学生:“就你这样的能考上××学校吗?”说的多了,孩子就会顺着家长的思路这样想:“哦,我考哪也考不上!”因为这是您说的呀!第三就是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在心理学上又叫做气质类型,其中分为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等。有些人天生就对某些事物恐惧,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调整的。再一个和考试相关很大的就是知识的准备,知识准备得不够充分,考试时必然会紧张。最后就是身体的状况。有的人一听考试就头疼,一到考试就感冒、发烧,带着不健康的身体参加考试结果肯定不会理想。

  其次,我们再从学校找原因。学校对于学习,对于考试肯定抓的很紧了。而这,不也正是我们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很重要的原因吗?

  再次,就说到家庭了。现在大多家庭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压力。这首先表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期望过高这点上。家长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他会说:“我没有上过大学,那你就一定得上大学!”“我是硕士,你就得是博士!”“我是博士,你至少得是个博士后!”而孩子是这样想的吗?他愿意吗?这不是压力又是什么?其次就是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有的家长在吃饭时还会问孩子学习的事,那我们就得提醒家长了,吃饭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这个时候就别提学习,别再教育孩子。有的孩子,性子急点的,可能连饭也不吃了!另外,家长还会过分的着急。高度焦虑的父母会把自己这种高度紧张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有的孩子就紧张的不得了,甚至紧张的不学了。还有就是负面评价过多。前面我们就说过,家长给的负面评价过多,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再有就是过于殷勤的生活照顾。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有给过他学习压力,我只照顾他的生活!”有的家长以前特别唠叨,现在忽然变的不说话了,孩子就奇怪了:“他们现在怎么不说话了呢?”而且饭也做得好了,天天都是好饭好菜的,那孩子该“明白父母的苦心了”,他会这样想:“我要是考不好了,连这顿饭都对不起!”

  还有一个引起焦虑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压力。我们天天说大学生就业有多大的压力,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艰难,这样,孩子就容易对社会产生恐惧情绪。而学习、考试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最终进入社会吗?这种结局要是放在您身上的话,您会乐意吗?

篇4: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篇4: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1、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以来,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4、自尊心增强: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这正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反映,他们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5、片面性和表面性:

  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6、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表现: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自我意识甚强,因而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常因琐碎小事而争吵,甚至绝交,因此交往对象常有变换。

 

篇5: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篇5: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中考备考,初三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应该怎么办?

  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在重大压力下会产生厌倦心理,会导致无法把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看似整天都在学习,但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

  学习厌倦是由一定的条件引起的学习心理障碍,它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了学习厌倦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学习厌倦就能够得到预防和消除的。

  一、学习厌倦有什么表现

  学习厌倦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看看自己有这些表现吗?早晨起床后感到浑身难受;骑车或上下楼梯时,感到没有力气;对与老师或同学见面、交谈,很抗拒;对吃油腻的食物感到很恶心;饭菜中非常喜欢加上香料调料;眼睛总是睁不开;整天哈欠不断;体重不知不觉地在减轻;经常难以入睡。

  紧张的学习对学生的体力、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注意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对待学习不要用疲劳战,与其坐在书桌前伏案学习八个小时却都是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还不如全身心的放松自己。

  二、怎么调整

  1.学会休息

  学习之外,学生要学会休息。休息时可以选择安静休息、活动休息和交替休息。安静休息时可以选择睡眠和闭目养神。睡眠是最基本的休息。人在睡眠的时候,身体内的器官的代谢活动会大大降低,大脑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耗氧大量减少,有利于血液中养料、氧气的自我恢复,以积聚精力,保护神经细胞,避免过度疲劳。活动休息时可以选择去散散步、打打球和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等。交替休息可以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学科交叉在一起来学习,如文科、理科交替进行复习,这样,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仅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还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

  我们学生在不同时间里的学习疲劳情况是不同的的。一般情况下每天上午的二、三节课为学习效率最高时期,而第四节课为疲劳的明显时期;每个星期中的周二、三、四为最佳学习日,周一和周五为情绪波动的时期,学习效果较不理想。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学生要注意各科学习时间的排列和搭配,做到抽象性的学科和形象性的学科交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轮流进行、内容多的与内容少的学科轮流进行,使神经活动得到调节,减轻大脑的疲劳程度。

  3.学会转换注意力

  我们学生无法做到集中精神时,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借此来消除干扰,稳定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之前,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这样可以缓和心情,帮助我们集中精神。我们平时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彻底做完,那么,此后的其余事情就可以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来做好、做完……

  调节学习厌倦的方法很多,我们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调节,以达到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是怎么样调节学习厌倦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讨论!

篇6:初三学生中考心理调适策略

  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给冲杯热牛奶,一会儿给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心想,一旦考不好,怎对得起父母的关心。

  准备一个小药箱

  中考前,孩子备考期间有可能身体上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不适等。孩子复习很忙,这些小毛病可能没时间上医院。因此,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就可以解决了,没有必要往医院里跑。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在中考前,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

  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中考临近,有的家长发现考生在家里会无端地发脾气,很是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教师建议,家长要允许孩子发脾气,不要去调整孩子给自己定得过高的目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