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中考地理:高效复习地球地图指南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0°
10°
20°
180°
10°
20°
180°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
0°
10°
10°
20°
20°
90°
90°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篇2:中考地理:高效复习地球地图指南
地理复习指导: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解题方法复习指导
地理解题思路复习指导
篇3:中考地理:高效复习地球地图指南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南顺北逆。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9.23
0°
平分
秋分
篇4:中考地理:高效复习地球地图指南
第三节地图
1.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⑷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⑸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总结: 一轮复习考点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在中考中发挥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