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和公元前1,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项目 皇帝
措 施
秦始皇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4、统一车辆形制、文字、货币、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B、 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5、组织修补长城;
6、焚书坑儒。
汉武帝
大一统的措施
1、 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监察制度;
3、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
5、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6、派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
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10、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魏
蜀
吴
2
曹丕 定都洛阳
2 2
刘备 定都成都 孙权 定都建业
1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迁都洛阳;2)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12、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2)长城:秦始皇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以后历朝加以修缮,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显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
3)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
14、佛教传入的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5、《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识记: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18、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是以才能为标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主要推重进士科。
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②为士子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③人才不断更新;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19、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史实:吐蕃(今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并带去许多物品、技术和书籍。
作用: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0、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事件
目的地
目的
交流活动
评价
鉴真东渡
日本
弘扬佛法
讲授佛经、介绍中国技术、文化知识到日本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
天竺
求取佛经精义
交流、介绍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到中国
21、理解: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相关链接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融合交流
篇2: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③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④重视查缺补漏。
二、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
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
三、学会弹钢琴,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对教学中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把精力放在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上,特别是在一些有跨度的问题上。
四、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四月调考试卷表明,今年的中考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个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
六、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联系。今年中考试题很有可能联系当今热点问题,考查一些中外历史知识。
七、学会三点考试技巧。
(1)审好题是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采用排除错误选项等方法。非选择题是往年材料题和简答题的组合,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
(2)答题要规范明确。作为主观题的简答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讲了些什么,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随后,要弄清楚题目的设问有几项,都问了些什么具体问题;最后,再理清设问,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或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3)规范答题,落实四化。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在临近中考的这几十天里同学们一定要坚持,相信按着上面的复习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努力不愁考不上重点高中,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启发的话,你也可以自己去李晓鹏新浪博客里看看,里面还有详细的各科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我觉得挺实用的,我就不多说了,想学的童鞋们加油吧。祝早日取得好成绩哦!
相关链接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篇3: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
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
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抗日战争时期,了解)
4、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了解)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篇4: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专题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⑶中日建交⑷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⑵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世纪代企图侵略台湾。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世纪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世纪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世纪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月,尼克松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如果我在死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去。”
材料二4月,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材料三胡锦涛指出,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尼克松发表谈话后不久,一帮“孩子们”用“小球推动大球”先访问了中国,这一事件是指什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2)尼克松是中美交往史上第几个访问中的美国总统?他访问中国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第一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走过“风风雨雨”,试举一例进行说明。“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试举二例说明。
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撞机事件等;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4)结合材料三,思考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中日关系
1、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学习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到代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a、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c、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d、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2、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1)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而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2)不同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4)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训与启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3、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等言行说明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广义。
日本右翼言行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处罚不力,没有使日本人民充分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也更加膨胀。
(3)最近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映了日本近年来在外交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你是什么态度?谈谈日本政府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a、支持: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b、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而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不能正视二战中的侵略历史,军国主义复活,不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日本政府应持有的态度: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中犯下的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
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
(4)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称之为“融冰之旅”。
(A)请你列举中日古代人员之间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鉴真东渡
(B)说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试举一例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
(C)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D)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4、材料一: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前的硝烟早已散去,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现实意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为了悼念先烈,更是为了教育我们和子孙后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材料二是那首歌的歌词?其中“最危险的时候”出现的标志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或《义勇军进行曲》,日本进攻华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和配合。
(4)举出这场战争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次战役,并说明你的理由
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5)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篇5: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专题四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
1、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流球即台湾。
③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清军进入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⑤,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清朝台湾督办军务大臣,在1883~中法战争中率领台湾军民奋勇击退法国侵略者。
⑥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现代:⑦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⑧60-代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历史上三次收复台湾
①郑成功于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②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政府设台湾府,开始管理台湾。
③,日本宣布投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
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4今日台湾问题的由来:国民党退到台湾,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对峙。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①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②7月,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③世界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6、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近代史上,侵占台湾的国家有哪些?英国、美国、日本、法国
②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一国两制”
③二战中有一个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作用?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台独”的主张分列国家,危害人民,完全是非法的。
⑤,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⑥举出历史上国共关系的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合则两利”。再举出国共关系史上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分而两伤”。
合则两利/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握手
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⑵,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局面;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⑧面对今天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的态势,对如何完成我国的统一大业,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要发展经济,国家昌盛富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等.
⑨正如林肯要维护联邦保留一样,我国现在正面临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请你分别对中国大陆.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说一句话.
A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对台湾当局:台独不得人心,分裂祖国没有出路
C对美国政府:我们以林肯为榜样,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国家统一,请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⑩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
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7、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
一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二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8、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9、中国的完全统一能够实现吗?
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原因如下: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等相同;
(2)“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方针和政策,如“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确保完全统一;
(5)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完全统一,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6)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成为“一国两制”的范例。
10、热点链接
(1)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晤,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胡连会晤的意义: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有利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美日等多次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均遭失败。
失败原因: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3)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驳斥“台独”分子言论,阐明我国政府的立场。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有关“台独”、“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支持“台独”、阻止中国统一大业的行为,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中国政府将予以坚决反击。
(4)结合美国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谈(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由)。
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使用武力打败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打败外国干涉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说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采用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篇6: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代)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始)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代开始启动。
(一)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进行改造:1953-
意义:到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篇7: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欧洲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
但实际上,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它的产生以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为前提,以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主要内容,主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等。
有人又将文艺复兴的思想称为人文主义思潮。
篇8: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软弱性、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
篇9: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中考历史备考攻略: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相同点:
历史背景相同:统一前资本主义都已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国家的分裂割据状态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迫切要求实现统一。
统一都有一个中心:意大利是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德意志是以普鲁士为中心。
都有中心人物:意大利是加富尔;德意志是俾斯麦。
有共同的敌人:都要求排除阻碍统一的奥地利的干扰。
统一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
都达到了最后的目的:走上了统一,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但都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不同点:
德意志: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对内加强局势的严格控制,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对外一方面依靠强硬的军事,武力解决问题,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
意大利:在统一战争中除内因外,更多地借助于外国的帮助,主要是法国的援助,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最后完成统一。人民起义在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10: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第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从此使欧洲的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如后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珠宝等流入欧洲市场。
第二,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变动,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原因。同时,它也使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商贸经济繁荣起来。
第三,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各国加入了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
篇11:中考历史备考攻略
中考历史备考攻略:世界三大宗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世界三大宗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发展很快。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国王、武士、官吏因此大力支持、赞同佛教的主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就必须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这些说法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深受欢迎。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让人们忍耐服从 ,使劳动人民放弃斗争,这有利于奴隶主的利益。很多国王利用它的“忍耐服从”的说教,对它大力扶植,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又由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经典《佛经》)
1世纪时耶稣降临人间,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这一“救世主”使绝望的人们拥有了精神寄托,这种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称为基督教,后形成基督教会。它最初遭到罗马皇帝的残酷镇压。基督教让人忍受苦难的教义有利于富人及统治者。4世纪时,罗马皇帝改变态度,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使之成为麻痹人民的工具。基督教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经典《圣经》)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传教,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创立了伊斯兰教。后来他强迫麦加贵族承认他是政治和宗教领袖。伊斯兰教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民族统一。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