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一地理学习:居民与聚落的探索
这是小编为您倾心整理的初一地理居民与聚落知识点,经典实用,希望看完之后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谢谢您的支持,更多地理知识点,请继续收看【初一地理知识点】栏目。
初一地理居民与聚落知识点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篇2:初一地理学习:居民与聚落的探索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2.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
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2.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人种的分布:黑色人种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白种人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黄种人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从使用人数来看最多的是汉语,第二位是英语,第三位是西班牙语。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2.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3.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4.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成为聚落。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乡村和城市的差异:景观特征不同,生产活动不同。
二.聚落和环境
1.聚落大都选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2.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①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②地形平坦 ③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地)④候适宜 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⑥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居民。
2.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3.列入历史遗产名录中的有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多的大洲:亚洲,非洲,欧洲。
3.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少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4.大洋洲在大洋中。南极洲没有国家和地区。
5.世界国家面积前六位: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中国(约960万平方千米),美国(937万平方千米),巴西(854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769万平方千米)。
6.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7.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
8.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世界上发达国家共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
2.发展中国家:150多个,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独立成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主要出售轿车,轮船,飞机和高档日用品,赚到的钱多。
4.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赚到的钱少。
5.目前在一些领域中,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三.国际合作
1.联合国正式成立于,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
2.它是由中国,韩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3.国界线: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主要是国家行使主权范围的边界。
4.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民族,语言,宗教。
篇3:初一地理学习:居民与聚落的探索
一、居民与聚落
(一)人中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从到,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撒哈拉沙漠
大洋洲西部沙漠
亚马逊平原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原因:极端干旱;过于湿热;终年严寒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1)原因:
a) 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b) 城乡差别:城市就业机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2)带来的问题
a)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解决乡村人多地少的问题。
b) 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小(稀疏)矮少少少少有有有小城市大(稠密)高多多多多无无无大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课本P80 图4.19)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因纽特人的雪屋严寒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墙厚,保温性好。黄土高原的窑洞干燥,冬冷夏热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冬暖夏凉。傣族微竹楼(高架屋)潮湿,炎热多雨双层,楼上住人。凉爽,通风,防潮。新疆的平顶屋干燥,风沙大平顶房,屋顶可以晒庄稼。西亚的乡村炎热,干燥墙厚,窗小。可以减少白天太阳热量的传入和沙漠吹来的热风。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