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二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非选择题(共6小题,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即依托先进的科技寻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
请回答:⑴请写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分) ⑵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至少三项)(6分) ⑶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有何新的特点。(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称,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⑴为什么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4分)
⑵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2分)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2分)
⑶老人在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2月27日台湾领导人决定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适用,同时表示在条件许可时,会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宪法。
材料三:4、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这一系 列访问为海峡两岸的进一步沟通送来了缕缕春风。
请回答: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试以古代史上相关史实加以证明。(至少举两例)(4分)
⑵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⑶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3分)
⑷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一句心理话。
(2分)
我想对台湾人民说: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
2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请你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台湾同胞五个术语补充完整下列这段话:(5分)
胡锦涛四点意见,充分表达了包括 在内的13亿 实现 反对台独 根本利益的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月12-17日,我国神舟 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完成飞天使命,令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⑴你知道两位航天员的名字吗?请你写出两位航天员的名字。(2分)
⑵请问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为什么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3分)
⑶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3分)
⑷请列出我国科技上巨大成就。(至少举两例)(4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夜难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材料二: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在、相继发布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会徽、主题口号。
请回答:⑴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 2分)
⑵请你写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 、会徽是 、主题口号 , 。(6分)
⑶作为一名中学生,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你觉得自己应做什么?(3分)
篇2:初二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A.底
B.底
C.底
D.底
3.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
B.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C.到底,全国各族土地改革完成
D.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4.在下列对土改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彻底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
5.在土改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土地拥有最重要的权利是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材料2 看上面图片。
请回答:
(1)这种局面出现在哪一个历史时期?
(2)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颁布后,在全国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中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
(3)这一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8.阅读下列材料:
警钟长鸣: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决不允许腐败分子在共产党内藏身,是党的一贯宗旨。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刘青山、张子善腐败大案。结果,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被判处死刑。
请回答:
此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历史上反腐败斗争第一大案。请你谈谈此案对当今的党风建设有什么启示?
篇3:初二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的
A.国徽 B.国旗 C.国歌 D.首都
3.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
4.祖国领土基本上得到解放,是指
A.除西藏外,全部解放
B.除台湾和一些岛屿外,全部解放
C.国民党残余部队被全部消灭
D.国内反革命势力被全部消灭
5.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问答题
6.请看下面图片:
请问答:
(1)此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发生在哪一年?
(3)当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的首席代表是谁?
(4)最后达成了什么协议?
7.材料解析题
材料1 看下图
材料2 此建筑物上有这样的文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此建筑物的建立是什么会议作出的决议?
(2)三年以来的三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阶段?
(3)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4)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8.,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篇4:初二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初二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同步练习:第3课土地改革,以供大家参考!
1、——,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对我国1950~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初二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同步练习:第3课土地改革能够帮助你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
篇5:初二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第一单元第2课《最可爱的人》初二下册历史同步检测题,供大家参考。
1.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可不包括( )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叶挺
2。,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反击美国侵略的司令员是( )
A。彭德怀 B。聂荣臻 C。刘伯承 D。贺龙
3.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谁敢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巩固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抗美援朝B.镇压反革命C.土地改革D.整风运动
5.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B。三大战役C。抗美援朝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