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
1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 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31957 )
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时期: 1953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结果:到 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 三大改造的完成
概况:
农业: ,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 , 90% 的 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到 , 90% 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 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3 、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探索时期的两次重大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宣传中强调了前八个字,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浮夸风。
大跃进主要目标: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速度。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2 、文化大革命
开始标志: 5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文革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
过程: 第一阶段:红卫兵、造反派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第二阶段:夺权狂潮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
结束标志: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① 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②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
③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主治了全民族为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3 、20世纪 代英雄人物
①铁人 王进喜
②两弹元勋 邓稼先
③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禄
④人民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篇2: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到,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
(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全国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2)农业合作社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
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到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非重点)
1、中共八大,召开时间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总路线:,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由于中国刚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4、建设成就: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
5、模范人物:大庆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家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还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四、文化文革命的十年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二月逆流: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5、,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6、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7、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从至。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历史复习指导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3: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 、二月革命 1917 、 2
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②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 、十月革命
原因: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②镇压人民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号召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
概况: 1917 、 11 彼得格勒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意义: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推动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3 、苏维政府的革命措施
目的: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内容: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⑤迁都至莫斯科
4 、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胜利 1918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政权
5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政治上 建立苏联 底
组成:最初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扩大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
2 、经济上
( 1 )实施新经济政策 开始实施
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埃政权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
内容:①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意义:到 ,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 2 )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概况: 1928 依据是两个五年计划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内容:①工业化建设;②农业化集体化
意义: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 、法制建设上
概况: ,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②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 、评价:( 1 )积极:便于集中了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 2 )消极: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篇4: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115)、“一五”计划的实行(P115-116)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大会还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一五”计划的实行:
(1)制订及任务:,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即1953-)这个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2)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主要成果:鞍山无缝钢管厂、“一汽”(长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喷气式飞机的生产,等等 。
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P117—118)
党的过渡时期(1953-1956)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这一任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即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122—124)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原因:但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又急于求成,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的损失,以至出现1959—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3、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P127—131)
1、时间:1966——
2、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认为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矛头对准刘少奇、邓小平),党和国家有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3、开始的标志:,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接着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4、概况:为了发动群众造“走资派”的反,全国掀起了夺权和“大串联”的高潮,一时间,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国家机关被冲击瘫痪,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经济停滞,全国出现了大动乱。一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叶剑英、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清一伙展开斗争,被污蔑为“二月逆流”;清明节,人民群众自发地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被“四人帮”污蔑为反革命运动,遭到镇压,这就是“四五运动”。
5、结束:这场运动先后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党集团所利用。9月13日,林彪发动反革命政变阴谋败露后,叛逃坠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随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篡党夺权,在这危急关头,以华国锋、叶剑英等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党和国家的命运得到挽救。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6、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国民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影响):文革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五千亿元,拉开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对纠正“左”倾错误做出了重大努力,同时人民群众、干部的抵制,我国经济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粮食、钢、煤、原油持续增产,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P133—136)
1、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P133—136)
(1)召开: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3)意义: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P133——134):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外开放:①目的——是为了引进外资、先进科技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做法——先后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边疆城镇,开放的地区由沿海到内地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P136):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4、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P1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粮食、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二十多年来,钢、煤、原油等产量,进入世界前列;新建成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矿企业,形成了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140)
1、,中国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后,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篇5: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考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
C、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后
D、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于
A、
B、
C、
D、
3、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违背了
A、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关系
二、连线题:
雷锋 \"铁人\"
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答案:
一、 1、D 2、D 3、D
二、连线题:
雷锋----解放军好战士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铁人\"
篇6:中考历史备考指南: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这篇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