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装有核弹头地导弹实现核爆炸;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863”计划:目的是跟踪世界高科技,增强国家竞争力,涉及生物、航天、自动化、海洋、信息、激光、能源、新材料、海洋技术。现已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3、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恢复了高考,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文化事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和申办了奥运会。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航天技术,杂交水稻技术、“863计划”和计算机网路技术。
篇2: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炀帝杨广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唐太宗统治时称贞观之治;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曲辕犁和筒车唐朝农业工具有很大改进。隋朝李春主持修赵州桥,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称为天可汗。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后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密切唐蕃友好关系。
5.对外关系:唐朝时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唐初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大唐西域记》
6.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②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进步。③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主题0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形象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2、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西夏的对立: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大败金军。
3、铁木真统一蒙古,称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局面。
4、宋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1)市、坊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商业活动发达,出现了夜市,(2)城市出现兼营娱乐和商业的场所,叫“瓦子”。传统节日在宋代都出现,称春节为元旦。
5、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农业方面:引进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手工业方面:蜀锦“号为冠天下”,杭州、成都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宋代造船业发达,泉州的造船技术最居当时世界首位。
(3)宋代商业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忽必烈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篇3: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冷战政策: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冲突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实施;军事上北约建立,“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
3、美苏争霸: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代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苏联出兵阿富汗);两级格局结束(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使人类面临核战争威胁。
4、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月1日)。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一把“双刃剑”。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弊:是一种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总的来看利大于弊。
6、世界格局演变:“一超多强”→多极化。“一超”即美国:“多强”即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7、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启示: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8、当下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宗教矛盾、民族冲突、领土争端、霸权主义等。
9、决定各国在新格局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等。
篇4: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生物工程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特点: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毕加索(西班牙)创作《格尔尼卡》,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5、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激烈你怎样应对:好好学习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意识。
6、举出科技革命两个负面影响的实例:核泄漏、工业化带来的环保问题等。
篇5: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官渡之战:2,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一战定北称雄”
2.赤壁之战:2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北边),称曹魏;2,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西南);2,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东吴)。
4、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南方优越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技术(最重要原因);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6.《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出自赤壁之战。
篇6: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以自由贸易代替实物配给制。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通过新宪法。
(3)评价:
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5.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3月以前)、俄国(3-11月)、苏维埃俄国(11月-)、苏联(底-底)、俄罗斯(底至今)
(二)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
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篇7: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措施:他认识到,只有善于纳谏,才能避免君主个人失误。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2)贞观新政:
①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用实物代替赋役
②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法律上:《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武则天,她改国号为"武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
①重用酷吏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④注重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
(3)评价: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有"贞观遗风"
2."开元盛世"--唐玄宗
(1)原因: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制度进行改革
(2)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史称"开元盛世"。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创制了耕作工具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陶器唐三彩。
(3)商业: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4)饮茶习俗在全国风靡。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篇8: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专题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代特征】
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列强侵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对外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和陈化成率军勇抗英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核心考点】
1.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4.《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最能体现战争的目的)。
5.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英国、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火烧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8.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篇9: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公元前左右,古埃及人以图形表示事物,称为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为西亚古代大部分地区所通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4、基督教:1世纪时形成于巴勒斯坦,耶稣“救世主”,宣扬忍受苦难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圣诞节、复活节。《圣经》
5、《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创,《俄底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所创,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天方夜谭》: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称《一千零一夜》
6、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发现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而闻名。
7、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巴黎圣母院: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篇10: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新中国成立前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研制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组成海军部队的多兵种。人民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在抗美援朝中取得辉煌战绩;自行研制歼击机
2、导弹部队担任核反击任务,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3、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亚非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6、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篇11: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经,在召开的“东方会议”上,日本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方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转移国内人民视线,也为了把危机转稼到其他国家和人民身上,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东北。,日军又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团结抗战,最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7日,日本制造了旨在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事件”,最后以微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控制了太平洋的制海权。日军到美军的偷袭,激起了美国的愤恕,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年,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重创日军,重新掌握了太平洋的制海权。
(三)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6月25日朝鲜第七警备旅向韩国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登陆,开始大举北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7月10日,美国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于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篇12: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让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香港(英国)7月1日、澳门(葡萄牙)12月20日回归。洗涮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
3、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江泽民提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严则。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新加坡进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帮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篇13: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重庆谈判: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2.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3.夏,邓小平、刘伯承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从此转入战略大反攻。
4.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人民群众用小车);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威胁南京。平津战役: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作用:华北地区基本解放。三大战役意义: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政权垮台。
篇14: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1、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军占领沈阳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为了逼蒋抗日,12月12日,_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件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4.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血腥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5.,在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6.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8月,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7.,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篇15:中考历史核心考点精讲
专题十五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代特征】
1953-,是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1.制度的确立:
(1)工业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政治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制度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道路探索:(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3)建设成就: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核心考点】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是“一五”计划;法律保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标志是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到。实施背景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4.“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分布的特点:地域上主要在东北地区,行业上主要集中在重工业。
6.“一五”计划的成就有:“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7.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加入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实现公私合营,采取的政策是赎买政策。
10.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1.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的“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
12.英模人物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3.“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使我国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拉大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