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时间:2025-04-02

篇1: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以读读背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主。读读背背,首先(也是主要)是课文内容的读读背背。无论是H版、S版语文教材,还是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经典篇目,对于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加文化积淀,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在初学时应有一定的记忆量,复习阶段,则要进一步熟悉。要提醒注意的是,课文的记诵,决不应该死记硬背的,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三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而理解性记忆的能力则逐步增强,因此,在复习阶段,就要在读顺畅、读连贯上下工夫,要思考式地读背,并在读背过程中加深对有关词语、句子的感知与理解。除了课文之外,也当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读课外文言材料,一方面是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巩固课文学习所得。所选材料,以短小为宜,最好有一定的形象,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有关故事,以及志怪、志异作品中的浅显的短文等,因为有形象,读起来容易理解,且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一般也较浅易。读课外文言文,也应当读读背背,力求读通读顺。

语言材料的积累,应与读读背背相结合,不要光背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句子的意思,而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识词义、句义,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读课外文言短文也就顺畅多了。

至若文言文阅读理解,不必求深,一般地说,如果文章(片断)读通了,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只是表述时尽量准确、简洁。

篇2: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中考系列复习指导之--语文阅读

提起阅读就会让孩子和家长头疼,“听、说、读、写”是语文的主要活动,而现在中考考查的主要是“读”和“写”。中考语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分值占基础卷的总分值超过30%。

今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分,四道小题,题少了分多了,难度加大了,这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现代文包括: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近几年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天津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是一篇偏重于议论或抒情的散文,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要提高阅读答题能力,就要重视日常阅读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不是单纯地多做几篇阅读,而要在阅读训练中寻找阅读方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一、让自己形成这样的理念:

1、要有文本意识,明确“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所有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应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因为中考语文阅读是以理解性阅读为原则。

同学们在答题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需要过多地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的理解,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要阅读文本,找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2、要有题目意识,问什么答什么。考题中一定会有出题人考查的目的,这应该成为我们答题的方向,要学会在题目中寻找一些关键性词语。

在阅读训练中,我常常跟学生做这样的一个游戏:

我问:“我为什么一会儿要去吃点东西?”

这时,学生们总是踊跃地回答“你饿了”“你馋了”“你想吃东西了”等。

我说:“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再听我说。

我接着说:“我闲着也是闲着,一会儿要去吃点东西。”

我问:“我为什么一会儿要去吃点东西?”

这时,学生的答案变统一了——“闲着也是闲着。”

我最后说:“为什么刚才大家的答案各异,而这时统一了呢?因为我说出了答案。可是我问的时候你们都没注意,我问的是‘我’为什么吃东西,我还没说原因,你们就答出来了,显然是主观臆断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最大障碍,过多地强调自我的感受,而没有把握住原文中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意思。

3、阅读要有“整体意识”。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

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要根据试题要求,完整地筛选出要点,以避免挂一漏万的答题现象。

二、培养“三种能力”:“审查题目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审查题目,不仅要明确答题的要求,问题的指向,还要确定阅读的范围,揣摩题中重要信息的含义。

筛选信息的正误,关系到答案的正误,筛选信息不仅要学会分辨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有时还要辨析信息的主次,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语言表述是答题的最后一关,不仅要求形成的答案要点完备,而且要求语言通畅,简洁明了。

篇3: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篇3: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中考系列复习指导之--语文阅读(2)

 

  谈到阅读的方法,我们会从不同的资料中看到对它的介绍,一般的阅读方法大多是:拿到文章以后,首先应快速地把文章读一遍,了解文章大意,使自己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受,文章大致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主题,语言表达有何特点。接下来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进入文章内部,对文章内容做进一步了解。三读题目,弄清楚各个题目的题意,针对题目的要求,再回去阅读文章的相应部分。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在大脑中构思出初步答案,加以反复斟酌,组织好所要表达的语言,动笔写出来。

  如果说是平时的阅读训练,这种方法未尝不可,但考试中这种方法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因为在这种方法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认知水平。

  其实,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读一遍记住的只能是故事。细读所获得的信息也大致是和故事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实际答题中不一定是有效信息。

  举个例子,有些娱乐节目中会有一类视听节目,先放一段音乐让选手听,然后回到问题。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会听是什么乐曲,什么乐器,谁的作品,表现什么内容等等我们主观所能想到的问题。这时问题出来了:演奏中吹得最响的是什么乐器?于是我们所留心的问题都与题目无关,乐器都有什么我们注意了,可是什么乐器吹得最响我们没有筛选出来,要想知道就得再听。

  阅读考试中的文章有时没有时间反复阅读,而且往往第一次阅读的印象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有利于答题的方法。

  阅读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读试题,把题目当做阅读提纲。考题是出题人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要考查的内容,因而在读题中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等。同时读题时还为读文筛选信息提供了线索,避免先读文章获取过多信息影响答题思路。同时,题干是指题目发布的信息和指令,包含在一定范围内,使阅读的目的更强了,不以主观感受为出发点,而以题目要求为目的筛选信息,这样获取的有效信息多,还节省时间,减少重复阅读。

  第二步:阅读文章,理出文章结构。

  1.阅读中最重要的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采用的一些方法技巧。文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按照不同文体的特点再细划分。

  2.可以将内容相关的段落归结到一起,文章就由自然段变成大的部分,问题涉及一段时,答案也应该在相关的段落中考虑,避免答案不全。如果没有涉及这一部分的内容,几个自然段可以同时不考虑,这就减低了阅读难度。

  3.在阅读原文时遇到问题中提到的字、句,要停下来细读,了解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加以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整理答案,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处理在阅读时获取的文本信息。

  答案是在收集、筛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的结果,但必须把认知的思考结果用简明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记住答案都在文本中,可是有些答案能够直接选用文本的有关语句,有些答案不能直接选用文本中的原句,一定要看清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与题目要求相吻合。

  阅读中会有不同体裁的文本,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后面我们会继续教你阅读方法。

篇4: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篇4: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中考语文备考指导:现代文阅读练习

  考前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

  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进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刨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③十四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作者对宫女的深切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倒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之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浓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来叙述描摹,何能简约精妙如此?

  ④读诗识法,虽非易事,但只要有好书或老师点拨,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必须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诗歌名篇,有意识地多读多思考。其次,须识活法。若学一法便拘泥一法,学一句咬定一句,不能融会贯通,终究难免东施效颦、泥里行舟之病。宋代朱熹:“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这清楚地说明了读诗与识法的关系。

  阅读题:

  1.细读第①②段,概括加点词“欣赏”与“鉴赏”的含义。(4分)

  2.“东施效颦”讲的是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东施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着眉头,结果显得更丑。现在常用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第④段中的“东施效颦”在本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点线经营法”,下列诗句中运用此法的一项是()(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5.作者认为:“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欣赏”指读诗只凭兴趣,领略意境和诗情的动人(2分,“凭兴趣”、“领略意境和诗情”各1分):“鉴赏”指读诗兼品味(不仅知其妙,识得妙法(还知其所以妙)(2分,“读诗品味”、“识法”各1分)。(共4分)

  2.指读诗学一法便拘泥一法,不会融会贯通。(3分。意思对即可)

  3.C(2分,“落日”是点,“长河”是线)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共2分)

  5.赞同,只有识法,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得其情味和意蕴。不赞同,开卷有益,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只要去读,就会有所收益。(共4分,说出“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阐述清楚3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5: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篇5: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指南

复习指导:如何做好中考语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答题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命题意图、答题思路不清、语言表达欠缺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题目中表现尤其突出,如何提高答题准确性和规范性?这里谈谈自己的想法:

  [审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偏盖全,片面地理解题目,或是完全把题目理解错误,把不同类的问题混为一谈,背离了题目要求。

  [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地阅读题目,而是盲目行事,似乎看一眼就全部把握了题目要求,不用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推敲、审核,常常凭经验思考,凭感觉解题,把日常的学习惯性带入了考试。

  [答题策略]:

  1、第一步就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目,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其实题目非常重要,它是直接给你答题指明方向的路标,因此分析好题目的指向,把握好题目的要求,答题时就会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与正确率。

  2、审题时一般可先浏览一下出了哪些问题,再反复读懂题干要求,并能够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和出题人考查的方向,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例如:“第四段”“本文开头”“本文结尾”等字眼,这些提示往往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抓住了这些,就能一下子切入答题内容,从而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题的应对策略]:一是看出处,即在文中的具体位置,二是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这样既有表层之意,又有深层之意,才能答得准确而全面。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题的应对策略]: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像摘录句子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则需尽量扣住“感受最深”,选择那些自己真有感悟的有把握的句子,且重点放在“说明理由”上,把理由说充分,以理服人。

  [主观性、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的应对策略]:这类题目虽然利于个性发挥,但也便于拉开区分度。例如: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及人物心理、神态、语言,就需在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以及情感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章中相关的情节、人物、细节、情景,从而使想像合乎情理,合乎人物的性格。又如分析或评价人物的形象,就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所作所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面貌,合情合理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文段中找答案的策略]: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也还是在原文中找答案。相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只是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总之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