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今天,新风家长学校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北京儿童与健康心理研究会主任初德和先生,我们侃侃而谈,当聊起家长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他首先说的是:
现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么,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呢?
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这也是不好的习惯。试想,一个人语言文明、却举止粗野,或者举止得体,却出口不逊,这都是不和谐的。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人是社会性的。孩子在一岁之后,越来越有了对伙伴儿的需求。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还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在0-3岁期间,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让孩子不认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引导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
一般说来4—6岁的孩子就有了东西的归属意识。比如,这个玩具是我的,这盆花是妈妈的,玩具娃娃是幼儿园。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教育孩子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轮着玩,甚至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
一般幼儿的好奇心使他喜欢自己做。我们都知道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可常常是饭菜洒了满桌,就是放不进嘴里。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劳动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长看来无异于帮倒忙。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现在有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不做一点自我服务性劳动,认为“我的任务是学习”,进而不爱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
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现代家庭对子女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
5岁的莉莉是个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欢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快餐。爸爸妈妈说,这孩子几乎天天都要去麦当劳。可前不久幼儿园体验,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现代家庭中孩子养得娇,往往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殊不知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好处。
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婴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
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还使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校长沈广慧告诉我们,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但是实际上这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始自孩子的幼年。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那么在孩子0至2岁这个阶段,家长应注意发展孩子的那么能力呢?
第一阶段:零至六周。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的接触,需要爱和温暖。如果母亲能在这个时候喂养母乳,对孩子笑、说话、唱歌,目光要有接触,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阶段:六周至五个月,接触环境。继续给婴儿爱和关心,经常拥抱。若婴儿表现出不开心,照顾者要有回应。同时可以让婴儿趴在地上,借此练习抬头及加强视觉能力。在婴儿头部左方距前大约十二寸处挂一个会转动的风车,用几种颜色的球体组成,或用不同颜色的做成各种动物,帮助婴儿集中注意力,学习用眼追踪物件,对以后发展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阶段:五个月至两岁,发展智力。多带孩子接触世界,并和孩子交流心得;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一起玩,也鼓励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谈。这些训练,肯定会为您的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至少要从孩子认字开始。其实不必如此教条—现代父母讲究的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由妈妈带着“读”书—妈妈抱着他一起翻看图书,同时讲述书中的故事,使孩子在听的同时,领悟读书的乐趣。据专家介绍,这项活动可早至从孩子一岁前开始。
另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当然,时间由短到长,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由爸爸或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书、讲书,还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咱们去书里找答案”“咱们看看书上怎么说”让孩子产生对书的浓烈兴趣,使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让幼儿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篇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进入12月份,寒假就不远了。每逢放寒假前,很多家长都会问,寒假放假在家,孩子该如何管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得这个寒假不至于虚度过去?为此,请专家来讲一讲在寒假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的谷歌原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老师认为,学以致用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学习得到深化。而郑州泡泡少儿教育中心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当孩子能够学以致用的时候,他们学得最好!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应该尽量创设情境,使孩子有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孩子有展示自我的时机。
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学以致用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英语课堂中一直在使用的故事教学法就是这个原理,其实也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学科。如识字,小欣学写数字一到十,为了不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就出看拼音写汉字的题型,“三心二意、十全十美、九牛一毛、七上八下”。这几个数字让孩子感受到数字的奇妙与趣味性,并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引导其理解“七上八下”的意思。比如引导她回忆做错事情时心情怎样,小欣正支吾着,老师告诉她那时的心情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小欣马上答“七上八下”。这样她不仅懂得了“七上八下”的意义并及时运用,同时又巩固了一个歇后语,丰富了语言积累。
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学以致用
主张英语学习应该在大量的阅读中实现,通过阅读可以检验语法学习,加深单词记忆,丰富生活阅历,积累好词好句,同时扎实英文基本功,当然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学以致用能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浓郁。为此,李开复认为父母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以致用对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首先,要养成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时,父母不要陪着做。但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要看电视,不要大声讲话,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言传身教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其次,还要养成孩子做完作业后主动检查的习惯。父母可以在孩子检查后再检查,发现孩子有错再让他检查改正。每天早上父母起床做饭时让孩子读15~30分钟的书或听15~30分钟的英文磁带,如果早上来不及,下午放学做好作业再读或者晚上睡觉前听读都是很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中英文故事均可),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学习了新的知识,一定要用,这样才掌握得牢固。
具体做法:
1.抓作业
对此父母可以同孩子“约法三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后出去玩;做完作业,必须检查,看看有无错误;对老师改出来的错题、错字、错句,必须认真改正。
2.抓学习态度
具体要求,如专心读书,按时完成作业,不粗心大意;有兴趣的要学,有困难的也要学;书写要工整、准确。
3.抓技能要求
如,做习题、写字要又快又准确;写作文要有格式、有内容、有语言,包括字数的要求;手工、图画要熟练等。
4.抓能力要求
如,复习、预习、念书、心算的能力;观察、记忆、思考的方法等。
学以致用的习惯要从小抓起
孩子在没上学时,父母喜欢教孩子认一些简单的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将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进去。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阅读。为让孩子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识字量及兴趣需要设计相应的游戏,帮助孩子巩固识字并初步了解字的意义(适用于任何语言的学习,泡泡少儿英语教育一直致力于这些方法的研究使用)。
具体做法:
1.编儿歌
设定相关句子编儿歌(基本涵盖本阶段的生字或单词)的趣味游戏,不但帮孩子巩固了生字,而且让孩子在句子与儿歌的游戏中初步领会字的功能和意义。
2.精品阅读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为了让孩子精心选取一些儿童文学、古代文学、科普知识、历史知识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情景识字游戏
当孩子掌握抽象的汉字图像之后,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游戏,在模拟场景中运用所学的汉字尽情地游戏。
寒假即将来临,郑州青少部所有教师真诚地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好老师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篇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的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我只解释其中的一个侧重,什么叫智慧性习惯?什么叫动作性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这是动作性习惯。对于孩子尤其是中学生,特别需要一种智慧性习惯。所谓智慧性习惯,说得大一点就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德国的许多父母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孩子说:“爸爸,明天我想去爬山、滑雪。”德国的父母会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我去就是了。”德国的父母就会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计划做论证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到底可行不可行,你跟谁去?几点去?人家营业不营业?在哪儿吃饭?怎么回来?带什么工具?这些都需要计划和论证。
现在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有一种盲目性,比如考大学,有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适合干什么,适合什么专业?我的观点是,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选择非常重要,但好高骛远不行。
做事有目标、有计划极为重要,同时人生目标要大一点。哈佛大学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们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计划。只有3%的人能写出详细目标和计划,13%的人能写出粗略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根本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结果,十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初13%制订了粗略目标和计划的毕业生光是挣的钱这个容易量化的东西,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84%的人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能够给出详细计划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是其余97%的人的十倍。
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一个理论;叫自我管理。十几岁是培养孩子的一生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有爱心、责任心,学会尊重、遵守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希望大家都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的具体特点,然后选择一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几个习惯,用心培养。
篇4: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也常看见一些孩子把玩具撒满床铺,书本丢得满桌都是……这看上去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事实上却会给孩子生活、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少的麻烦。因为生活上的杂乱无章将会造成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的无头无绪。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收纳整理的习惯呢?
Part 1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父母可以对照下列情形,看看有没有自己孩子的影子: 清晨出门,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红领巾、书包、帽子等;在做作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橡皮、水彩笔等;……如果有,就赶紧开始帮助孩子养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吧!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让孩子受益终身!需要提醒的是,家里每个成员也一定注意配合把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这样既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又能为孩子做好表率!
Part 2
与孩子约定收拾和整理的时间
家长让孩子收拾房间,通常自己不动手,只是发出指令:“快把房间收拾干净” 。当孩子什么也没干时,家长便一边抱怨,一边自己把房间收拾起来,孩子就在旁边愣愣地看着。家长要和孩子商定收拾的时间,一天一次即可,商定好就要共同遵守。在整理和收拾玩具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收拾完了之后,与孩子一起分享整洁后的舒适心情:“真干净啊!这里也有你的功劳呢!” 多次反复,让孩子有意识主动收拾并体验自己动手带来的成就感。
Part 3
帮孩子规划区域并分解工作步骤
要求一个孩子收拾乱糟糟的房间,他可能在开始动手前就想放弃。让孩子明确他的工作目标,依次收拾他可掌握的几个小区域,如,先是把文具收起来放到文具袋里,然后是把积木放到积木箱子里,最后把凌乱的书排列整齐放到书架上。将工作步骤进行拆分,可减少挫折感而使结果更好。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指令能让孩子立刻行动起来且信心满满。
Part 4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收拾东西
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与父母一起玩耍的机会,日常琐碎的家务事,也能变成有趣的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收拾的游戏,如,让孩子给袜子配对;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用脏衣服和收纳篮玩投掷篮球的游戏等等。整理工作枯燥乏味,要让孩子有兴趣介入,就要多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整理小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整理的种种小技巧。
篇5: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学前教育应该怎么做,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班抢跑在起跑线?要不要端着饭碗跟着孩子跑着喂饭?孩子要不要提前学习写字读拼音做数学题?在注重学前教育的今天,许多70、80后爸爸妈妈被这些问题伤神、纠结。
前日在长沙召开的幼儿习惯教育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北师大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梁志燊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刘毓洁、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幼儿习惯教育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实践研究》负责人黄孔辰等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围绕这些家长们关心、困惑的问题进行探讨,300多名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从中获得了不少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方式方法的指导。
困惑一带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套,怎么办?
对策:请爷爷奶奶入园学习形成“统一战线”
【现象】“崽崽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我首先跟他讲,打人不是好行为,这种情况下要即时避开,马上告诉老师。爷爷则跟他讲,孙啊,别人欺负你,千万不要怕,他打你一拳,你就要还他一脚。”两代人教育孩子的观念不一致,让孩子在省三幼读大班的李女士非常头疼。
【分析】思想上重视,希望能创造一切能创造的条件,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行动上却忙于工作,接送甚至管教孩子的重任落在爷爷奶奶辈的肩上。这是70、80后养育下一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老人对于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目标不很明确,在情感上对孙子孙女基本是千依百顺,缺乏评价体系,例如孩子不愿意吃饭,老人就会哄着喂饭或者妥协给孩子吃零食,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妥协,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吃饭习惯就不能保持。”幼幼乐国际幼儿园米老师分析说。
【对策】刘毓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孩子在幼儿园干了什么,这个星期在幼儿园和上个星期在幼儿园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问老师,老师会讲出一二三,但家长并不明白。问题的核心是家长缺乏孩子成长的评价体系,因此,家长要做的一件事是,他们需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要掌握的能力发展目标,达到与幼儿园老师同步的程度。而幼儿园在家长会、家长学校给爸爸妈妈传授幼教知识时,不妨也为爷爷奶奶同步开班讲课,达到“家园战线的高度统一”。
困惑二孩子学的和做的为什么常常不一样?
对策:家长用“影子”意识培养孩子好习惯
【现象】在研讨会上,刘毓洁讲了一个例子:一名家长很困惑女儿的一个毛病,他家孩子每次回家脱鞋时,就是两脚一蹭,把鞋子踢得好远,任家长怎么教也改不了。刘毓洁就问这名家长,他自己是怎样脱鞋的。家长解释说,他是男性,才这样脱的。
【分析】孩子在幼儿园能认真吃饭、会自己穿衣叠被、不乱扔乱丢,但一到家里就变了样,5天在园坚持,2天在家放弃,“5+2=0”现象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感觉很棘手。怎样让“5+2>7”,清园教育承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幼儿习惯教育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实践研究》后,花了三年时间对35家实验基地幼儿园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家长把孩子智力因子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把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幼儿园,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习惯教育的重要性。
【对策】黄孔辰认为,幼儿园是孩子在学前阶段接受习惯教育的主阵地,但家长不能置之度外,要与幼儿园相互沟通不同阶段习惯培养的目标,及时对孩子习惯教育前后的效果进行测评,使幼儿园的习惯培养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断层。此外,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影子”,必须自我约束形成好的习惯。
困惑三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什么都提前学?
对策:追随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当打提前量
【现象】“怎么办啊?跟我崽崽一样大的孩子,上了早教班就能背唐诗、说英文了,我是不是也要给孩子去报个早教班?”小叶的这种“抢跑”困惑非常普遍。0岁就上早教班,3岁就开始学识字,6岁会100以内的计算……早期教育小班化、学前教育小学化,“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等同于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孩子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被淡视。
【分析】坊间对于“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两种走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认同派,认为孩子反正要在学前阶段各种玩乐和游戏里耗费时间,不如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还有一种是反对派,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玩,是游戏,学到的知识基本是短期记忆,难长久保存。
【对策】梁志燊教授认为,要辨证看待“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她理解为,这句话积极的一面是,提醒了家长要关注孩子在0至3岁阶段的成长,但不能曲解为可以依靠成人的意愿为孩子开展不恰当的活动。家长在孩子入学前的大班阶段,要减少孩子的游戏时间,多为孩子设计智力活动和学习活动,比如阅读活动就可以以读图为主逐渐过渡到图文并举。家长还可以着重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如规定孩子每天完成一页的简单计算或书写,与孩子约定每天阅读一篇童话故事,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6: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家长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现代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长轮番对着一个孩子施爱,使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锻炼的机会。家长好心办坏事,到如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觉醒,这就使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进展很慢,很艰难。
国外的家长已经有所觉悟了,他们正在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锻炼。
我的小女儿在美国,她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带着孩子到同伴家中做客,让孩子实地学习做客的礼仪、规矩,亲身体验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之后,再让孩子请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她让孩子自己收拾、装点屋子,自己准备待客的食品、物品,自己出门迎接客人,周到热情地招待客人,随时注意调节活动的气氛,关照每一个人的感受,最后,让客人满意而归。
几个同伴轮流做主、做客后,大家再约着到什么地方去玩。因为孩子还是小学生,不能让他们单独到远的地方去玩,几个家长虽然全程陪着孩子,但一般都不干涉他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为孩子提供尽量大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孩子们像这样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自然而然地就学到了适应环境的本事。
国内的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喜欢说教,喜欢指手画脚地让孩子跟着模仿。这样的教育,孩子表面上听懂了,能够模仿了,但是,孩子心灵深处并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结果有可能造成孩子当着家长是一套,背着家长又是一套;在有限的范围内,知道相同的事该怎么做,在更大的范围,在没有先例可仿效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表面上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会露馅。从小让孩子多尝试、多锻炼,看着孩子走弯路、吃亏、碰壁,仍保持观察者的姿态,等孩子吃亏、碰壁后,再让他们反思失败、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况没有考虑周到,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让孩子反思之后再尝试,才能达到进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尝试一遍,反思一遍,经历越多,办法就越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多。
孩子做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反思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思事情的全过程,对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过程却是实实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篇7: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文贞!别玩了,做作业吧!”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说道,妈妈已经有点生气了。
文贞玩过家家玩得正起劲,听到妈妈又在啰唆,觉得很扫兴。
“哼。”
文贞把玩具摔得咣咣响,然后跳上床躺着。一听到妈妈啰唆,就让人心烦,别说写作业了,什么事都不想做了。
这时,门突然开了,妈妈生气的脸孔出现在眼前。
“哎哟!这孩子!妈妈让你写作业,你不听是吧?你啊!你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一定要妈妈让你学习吗?妈妈光是照顾你的生活,就已经够辛苦了!你以为你还是一年级、二年级吗?你已经是五年级啦!明后年就要上中学了……”
又开始了。文贞看着妈妈,心里想:“到底什么时候妈妈才不会每天说‘写作业吧’、‘学习吧’、‘打扫房间吧’、‘收拾东西去辅导班吧’之类的话?”她竟然把妈妈想成每天只会研究要啰唆点什么的疯婆子了。
“哎呀!真是烦死了!我自己会看着办的。”文贞突然从床上跳起来,打开房门跑了出去。
“你现在要去哪里啊?已经是傍晚啦!”
文贞把妈妈的喊叫声抛在脑后,站在街上回头望了一下自己的家,她觉得家像地狱一样,非常讨厌。
“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每天活在洪水猛兽般的啰唆中呢?唉!”文贞拿地上的石头出气,用力踢了出去。
“哎哟!”
对面传来了尖锐的哀号声。刚飞出去的石头好像打中了人。文贞急忙走过去看,发现有一个女孩抱着腿,原来是同班的朴芝英。
“天啊!芝英,对不起!怎么办呢?很疼吧?”
“嗯,没关系。”芝英的伤好像不太严重。芝英在班上几乎每次都考第一名,可是她的表情总是很严肃,所以文贞和她走得不是很近。但今天不知为什么,文贞对芝英很好奇。
“她怎么成绩这么好呢?为了考第一名是不是比我多努力十倍呢?或者她的妈妈从来都不啰唆?”文贞很纳闷。
“芝英,你刚刚要去哪里?”
“嗯,到商店买点东西,然后要回家啊!”
“我可以到你家玩吗?”
“嗯,好吧。”
文贞是第一次去芝英家玩。芝英的家比想象的还远,而且住在群山环绕的一个小区的尽头。一路走来,文贞的腿疼得都快受不了了。
“唉!如果住这种地方,就算每次都考第一,心情还是不好。”
到芝英家后,文贞连半个人影也没看到。
“你妈妈在吗?”
“嗯,去工作了,晚上才回来。”
“这样啊。芝英,好羡慕你哦!白天不用听妈妈啰里啰唆的。”
“啰唆?我宁愿听一堆啰唆,也希望妈妈在家里。”
“那,我们交换好了!”
“什么?哈哈哈!”两人四目相对,哈哈大笑。
但是,文贞一想到要和芝英互换环境,不知为什么,突然觉得很可怕。
“那,我们玩什么呢?”文贞一边看着房间里寒酸的家具和破旧不堪的物品,一边说。
“我们先预习一下明天要学的东西吧。”芝英打开课本,说。
“预习什么啊?我们出去跳绳吧。”文贞说。
“不行,现在是预习的时间!你可以去看看那些童话书,等我30分钟好吗?”芝英说完,打开教科书开始看书。
文贞觉得没意思,拿了童话书之后,看了芝英一眼,小心翼翼地问:
“你不预习会被妈妈骂,对不对?”
“不是,是我自己喜欢!”芝英摇着头说。
“喜欢?”
“对!迫不得已去做一件事情会很痛苦,但自觉地去做一件事情会很快乐,做快乐的事情对自己有帮助。”
文贞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望着芝英专心预习的样子。不需要别人啰唆,芝英自觉努力学习的样子,看起来非常的美。
“你很美!”文贞喃喃自语着。
“什么啊?”
“没有啦!你没听到就算了。”
文贞跟芝英告别后,步伐很沉重。刚开始非常羡慕不需要听妈妈的啰唆过日子的芝英,但是看到芝英不需要别人督促,也能自觉地学习,顿时觉得很惭愧。
“学习真的那么有趣吗?难怪每次都考第一名。”仔细想想,自己总算学到了一个很宝贵的学习秘诀。
“对了!既然知道秘诀,就试试看吧。反正‘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到家了。文贞进门时大声喊:
“妈!从现在起,我会自觉写作业,然后预习、复习。”
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妈妈,惊讶得双眼睁得又大又圆。
朴信植老师的爱心提示
有一次,我问学生:从爸爸妈妈那里最常听到的是哪些话?
回答是:“学习!一定要努力才行!”
甚至有些妈妈哀求道:“求求你,至少学一小时吧!”
大部分的父母,口头禅就是:“学习!学习!”
并不是一直坐在书桌前,就一定能把书读进去,更不可能因任何人的督促而勉强产生兴趣。孩子们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是有原因的。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产生“想知道什么”或“为什么会那样呢”之类的疑问。就是说,学习不是靠别人督促,而是靠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
大家也知道被人督促学习,反而会有反面效果吧!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都是由于迫不得已要做的“强迫感”作祟,所以有些学生直接抄参考书的答案,或跟朋友借作业来抄,其实老师都看在眼里的!
实际上,做作业是最好的复习。与其勉强做作业,还不如积极主动地面对,这样有助于打好基础。
还有,大部分的考题都出自作业,大家应该知道吧?
如果到现在,还要妈妈督促才勉强学习的话,不妨跟妈妈来个约定!让妈妈不要再督促你学习,告诉她你自己会自觉地学习。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以后不管是做作业还是复习功课,甚至连预习都能自觉地做好,不但能培养信心,同时也会很有成就感哦!
篇8: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篇9: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
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