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时间:2025-03-24

篇1: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面对考生焦虑与压力考试焦虑发生率,一般来说,毕业班明显于非毕业班;女生多于男生,性格内向学生多于性格外向学生。

  我们认为,在中考复习考试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的应该针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扮演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及心理辅导者角色,帮助学生顺利跨越人生中有纪念意义的、比较关健的中考大关。这一时期,教师与家长也应调整心态,针对实际情况,布署和调整工作计划与教育方式。因为,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基本已定局,期望出现大的奇迹是不现实不理智的。要按学生的目前状况定出合理的期望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教学,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引导他们按实际水平,正常发挥。“拔苗助长”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1)就学校、教师而言,应做好:

  *。学校、班级要营造一个舒适、和谐、温馨的气氛。不要用过分偏激的语言、过于触目惊心的标语式文字,令人过度疲劳的复习方式充斥整个复习应试的空间。学校应组织各类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更是要在心理辅导方面发挥作用。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团体辅导(全班)、小集体辅导(同类学生)、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消除、排解焦虑、减缓压力,调整心态,满怀信心迎接考试。

  *。在考试动机方面,要让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排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考重点就完蛋”的想法。在高考扩招、高职招生等大的环境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大为改观,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很多、成才之路很广,“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要认为一考定终身,普高、职高生进入大学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这样,可使学生们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熟悉的环境可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感,有利于启发思维;生疏的环境易使学生产生恐惧感,思维受到阻碍。考前学校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考题的类型、题量、答题的要求;组织学生到考场所在学校走走看看,熟悉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减少考前出现的紧张慌乱情绪。

  *。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复习。注意室内光线、色调的合理搭配,减少噪音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教室内能造成学生情绪紧张的东西(诸如倒计时牌、各科评比竞赛表等),在临近考试期间应该摘掉,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复习环境。

  (2)就家长而言,应做到的:面对中考,家长的压力普遍比考生大:考生年龄尚小,有些对中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浑浑噩噩,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不醒事”。有些学生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大考,不知所措,难以应对。而家长深知中考对孩子的重要性,普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无形中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有的则直接对孩子施压,如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看到孩子不认真对待中考时更备感焦虑,进而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家长的这种做法,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对孩子的考前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提供合理膳食。心理学和营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会受到食物的影响。食物可以使人快乐、恬静、安宁、也可以使人焦虑、愤怒、烦躁。注意膳食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情绪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生在复习期间,可以多食一些廋肉、动物肝脏、鱼、蛋、奶、豆制品及粗制面粉等,既可以保证人体生理所需的各种营养,又可以使这些食物中富有的维生素发挥对焦虑不安、失眠等不良情绪的调节作用。在中考前,各媒体都会登载一些专家提供的考生食谱,家长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

  忌讳:

  *。切忌期望过高。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500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正确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你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

  *。切忌制造紧张空气。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有些家长刻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的考前状态,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烦闷,“透不过气”来。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嘛就干嘛,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如夫妻吵架、邻居冲突等等,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

  *。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能让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考前阶段,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前测验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找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

  *。切忌唠叨。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面前反复念叨“你要加把劲啊”、“你一定要考好呀”等等,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思想包袱。你有这唠叨的功夫,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让他的神经放松一下。

  如何调适心态、减少焦虑1.运用宣泄法。当自己处于一种莫明其妙而又难以言明的精神痛苦之时,整天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看书不进、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甚至坐卧不安、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容易出汗时,可找朋友、同学谈心说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的焦虑郁闷情绪,在不同场合上得以宣泄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2.采用理喻法。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要正视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太大。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就能从困境中得到解脱。

  3.采用意控法。也就是借助于意念,“遇事不慌”“遇难不忧”自觉调节情绪,心平气和地进入考场,稳健自如地应付考试。

  4.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情绪的药物,如利眠宁、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注意适当的作息,适时地娱乐,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及时排除心理压力,合理的饮食调整,就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顺利度过中考关。

 

篇2: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说到这里,家长该犯难了:我们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我们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如何调整压力呢?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1.我们要正视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压力,不回避。它们本来就是存在的,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去面对它,解决它,才能消灭它!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不是盲目的,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赞扬,努力了就应该成功。我们家长不要只注意结果,我们要注重的是过程,要逐渐从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赏识教育”,我们赏识的是什么,赞扬的是什么呢?是努力。在鼓励孩子时要说:“你努力的棒!”“你的这件事做得好!”  3.创建一个和平的宽松的家庭环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打油,给了他一个钵子,并且一再地叮嘱这个小和尚:“千万别洒了,千万别洒了!”这个小和尚就非常紧张了,回来的路上紧紧的盯着这个钵子的油,一会儿洒一点,一会儿洒一点,一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油撒了一半。回到寺里时,那钵油连一半都不到了。后来又有一次,另外一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外面山都绿了,路边的花也开了,挺美的,你去看一看吧。顺便呢,帮我捎壶油回来!”这次回来的路上小和尚的心情特别的好,到寺里时,那钵油还是满的!这是一个故事,可是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在做事时需要一个平和宽松的环境。那么本应该温馨的家庭不更需要吗?  4.创立一个有规律的的生活习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秩序感的养成,而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作为家长,我们要适度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

篇3: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篇3: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中考,作为国家向上一级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固然重大,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有些考生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种想法要适度。有的考生过度重视考分,把考试视为决定命运的战场,把考分看作“命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思想只能造成考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对考试有百弊而无一利。去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率约为97.1%,大多数的中考学生都能进入适当的学校就读。即使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社会也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成才机会,我们大可不必把命运的赌注全都押在中考上。

  事实上,你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并不是由中考所决定的,而是由你平时的学习情况决定的,因为中考的成绩是以你平时的学习成绩作基础的。因此,中考时我们只要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平时的水平就是成功,让所有的中考生怀着一颗平常心从容地走向考场,勇敢地面对考试才是最重要的。

  考试心理障碍分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带来难以消除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表现是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偶发事项等外来“刺激”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对考试正常发挥带来干扰等等。

  考前心理准备

  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

  调整认识。要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中考与以往大大小小的考试并没什么两样,反倒较为科学、客观和公正。一般来说,只要准备充分,相信自己的学习基础,考出相应的高一级学校是没有问题的。

  动机适当。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进入考场,便会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以致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出来。当然,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也是考不好的。所以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转换视野,保持乐观情绪,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  加强锻炼。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自我激励。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至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科学作息。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所以日常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科学作息,劳逸结合,最好是制订一份科学的作息制度,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不打疲劳战。这样才能保证考试时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

  心理调适。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如经常在考前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考试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紧张焦虑。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

篇4: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篇4:中考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中考这样的重大考试,父母应该怎么样调整初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呢?

  有些初三学生在中考前或者因为紧张,或者因为信心不足,导致会看不进书,这是我们毕业班学生的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孩子较长时间苦读,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倦而造成的。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初三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呢?

  一、了解良好的心态是好成绩的保证

  我们深知,好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可随着中考的临近,很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他们因感到压力过重而紧张、焦虑不安,觉得心烦,看不进书,甚至出现失眠。而有些家长,却比孩子更紧张。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会帮孩子进补,无形地施加压力……其实,他们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只有以平常心面临中考,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二、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励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在中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有些学习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怎么努力成绩提高也不是很明显的孩子,或是成绩起伏比较大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情绪波动,甚至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碰到自己的孩子恰好是这样,家长的焦急是不难想见的。其实,焦急起不到任何作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保持理智与冷静,并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所承受的这份压力,去感受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多给他一些安慰与鼓励,想办法让他放松一下心情,比如带他出去散散步,陪他看一场他喜欢看的电影,或是一起去打打球等。

  三、引导孩子朝着希望的目标迈进

  家长要始终相信: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是要记住,千万别把这份希望藏在心底不说,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达不到你的期望值就轻言放弃甚至打击挖苦,而是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朝着你所希望的目标迈进。

  对此,在孩子面临中考前,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只要有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比如,孩子在中考前的某次月考中,只考了50分,那么下次,只要他及格了,或者哪怕他依旧不及格,但只要没有退步,父母应该感到很欣慰,并且要毫不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信心的重建也需要从点点滴滴开始。但只要你愿意尝试一下,就会发现,表扬和鼓励对于孩子真的有着神奇的力量。

  初三学生面对中考,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及时采取减压的措施,极有可能影响到孩子水平的发挥、升学甚至今后的人生。因此,作为家长,千万不可忽视这些问题。陪孩子在初三做好冲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