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1、下列仪器:①量筒 ②试管 ③烧杯 ④燃烧匙 ⑤试剂瓶,能直接加热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②③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态氧气是淡蓝色液体 B、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充入氖气的灯管充电时可发出红光 D、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4、据报道,江西南昌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这将掀起又一轮南昌投资热。为避免投资办厂引起的环境污染,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对工厂的烟筒加高处理 B、工厂废水直接排放
C、对工厂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D、化工厂建在居民区
5、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甲烷和一氧化碳
6、下列科学家中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组成的是( )
A、道尔顿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D、阿伏加德罗
7、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下列哪一种(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物有( )
A、2种 B、3种 C、4种 D、 5种
9、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变化是( )
A、硫在空气中点燃生成气体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
C、水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气体 D、氯酸钾在空气中加热放出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11、以下对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是几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12、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物 D、臭氧
篇2: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大理石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大理石由什么成分组成 B、大理石的产地在哪里
C、大理石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大理石的微观结构如何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B、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人类的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原来就有的物质,还创造许多新物质
D、绿色化学就是指研究绿色蔬菜的化学
3、9月11日,美国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机撞击世贸组织和五角大楼的事件。研究事件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飞机撞击大楼造成玻璃纷飞 B、飞机中的航空煤油燃烧引起爆炸
C、房屋钢筋熔化 D、大楼倒塌
4、用试管加热固体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
5、下列关于铜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一般呈红色 B、铜能导电 C、铜能传热 D、铜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铜绿
6、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固体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 )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7、某些玻璃仪器,为保证其密闭性,常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列仪器中已经过了磨毛处理的是 ( )
A、量筒 B、集气瓶 C、烧杯 D、锥形瓶
8、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 mL,则实际为 ( )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20 ml D、无法判断
9、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0、量取76 ml水,最好选用下列哪种仪器( )
A、滴管 B、10 ml量筒 C、20 ml量筒 D、100 ml量筒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 mL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度角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12、①蜡烛的颜色、②烛芯的长短、③蜡烛的长短、④蜡烛的粗细,以上可以影响到烛火强弱的是( )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列提示的内容与化学有关的是( )
①节日焰火 ②塑料制品 ③液化气煮饭 ④医药药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
14、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15、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 B、放热 C、变色 D、爆炸
16、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铁圈)⑧坩埚钳 A 、①③④ B、 ②④⑦ C、 ②④⑥⑦ D、 ④⑤⑧
17、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窗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会结块 D、用电热壶烧开水
18、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19、下列关于物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镁条能燃烧 B、氮气在通常状况下没有颜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0、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 )
A、严谨的科学态度 B、科学的实验方法
C、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D、偶然的巧合
篇3: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钢铁是我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铁的问题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B.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钢铁是由什么组成的 D.如何将钢铁加工成零件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电灯发光 B 用汽油去掉油污
C 火药爆炸 D 二氧化碳变成干冰
3.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⑥
4. 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的该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5.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
A.石蜡融化,水结成冰
B.石油分馏,块状胆矾研碎成粉末
C.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变混浊,铁在高温下变成铁水
D.电灯发光,煤燃烧
6.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确定用途的是( )
A.氮气做灯泡保护气 B.用铝做导热材料
C.汽油做燃料 D.镁做照明弹原料
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大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最理想的燃料是 ()
A 石油 B 煤 C 天然气 D 氢气
8、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 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于是就拿磁铁来吸了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 )
A假设 B观察 C做结论 D实验
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10、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没人的地方
B给烧杯中的物质加热时,可以用酒精灯给烧杯直接加热
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
11、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5.1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A5.3克 B5.1克 C5.0克 D4.9克
12、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6毫升 B肯定小于6毫升
C肯定等于 6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毫升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B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C取用液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取用5 mL左右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14、用托盘天平称量5克药品,天平调平后,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此时应 ( )
A 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 减少药品 D 调节平衡螺丝
15、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16.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篇4: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
2、人们常说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铁质,这里的“铁”是指
A、铁单质 B、铁分子 C、铁原子 D、铁元素
3、目前缓解石油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将汽油和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乙醇汽油属于(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化合物 D、单质
4.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2 →H2CO3 B.O2 →H2O C.CO2 →CaCO3 D.CO→CaCO3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6、自5月1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交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司机酒后开车的监控处罚力度。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因为乙醇分子等可以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硫酸铬。重铬酸钾(K2Cr2O7)和硫酸铬〔Cr2(SO4)3〕中,铬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依次为( )
A、+6,+3 B、+3,+6 C、+3,+5 D、+5,+3
7、“绿色化学”是指( )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8、实验室的药品和仪器要分类摆放,有以下药品柜。实验室购进一瓶锌粒,应放于( )
9、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晶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38 B.50 C.88 D.126
10.下列微粒符号中,对“2”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2Mg表示2个镁元素 B.2CO 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
C.Zn2+ 表示Zn的化合价为+2价
D.
表示核外电子数为2个
11、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后确认,60个N原子可结合成N60分子。下列关于N60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N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N60分子中含有30个N2分子
C.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0 D.N60和N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篇5: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水蒸发(化学变化)
B.氢气爆炸(化学变化)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化学变化)
D.烧鱼时把鱼烧焦(物理变化)
2.小明阅读《科学大众》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 。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作用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5.下图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7.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14含量来推测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4
8.关于金属物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A.铝合金门窗变旧变暗后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B.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
C.铝壶内的水垢用热的稀盐酸长时间浸泡
D.校内用钢架制作的自行车防雨棚应定期喷涂油漆防锈
9.A、B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只能发生下式所示化学反应A + B = C,现将a g A和b g B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完全,分析得知剩余物为混合物,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A.小于(a+b)g B.等于(a+b)g C.不大于(a+b)g D.不小于(a+b)g
篇6: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燃料及其利用
1.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用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的排放;⑤用氢气为燃料的新型燃气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A.甲烷、甲醇、CH4 B.乙醇、酒精、C2H5OH
C.甲烷、沼气、CH4 D.一氧化碳、煤气、CO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
B.生产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4.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甲烷 D、氮气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能产生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 D.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
6.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B.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8、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温度太低
9.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10.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 )
A.H2 和CH4 B.CH4和CO
C.C2H5OH和CH4 D.H2和CO
1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
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篇7: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在中考化学的备考过程中,选择题专项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自然界水的选择题练习,以及相关的解析和扩展知识。
1.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 水是常见的溶剂
C. 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解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扩展知识:水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水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它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诗人能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中的芳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从而被诗人嗅到。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原因。
扩展知识:分子的运动是物质扩散和蒸发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闻到气味的原因。
3. 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 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 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解析: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因此,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扩展知识:化学变化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4. 北京市严重缺水,我们要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B. 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C.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 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解析: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可能会导致造纸废水排放,污染水源。因此,选项D的做法可能会造成水污染。
扩展知识: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增加,使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的正常用途。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径流、生活污水等。
5. 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解析:图中的事例是水结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导致水的体积缩小,形成了固态的冰。因此,这个事例说明了分子间的间隙变小。
扩展知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与分子间的间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固态中,分子间的间隙最小,在气态中,分子间的间隙最大。
6.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处理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消毒
B. 过滤
C. 吸附
D. 沉降
解析:在自来水厂的净化水过程中,消毒是唯一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操作,因为消毒剂(如氯气)会与水中的微生物发生反应,杀死细菌和病毒。其他操作(过滤、吸附、沉降)主要是物理变化。
扩展知识:化学变化是指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热能、光能或电能的释放。
7. 为了解释水电解的微观变化,小丽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其中能表示水分子模型的是( )
解析: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因此正确的水分子模型应该包含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选项B中的模型符合这一要求。
扩展知识:水电解的微观变化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这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8. 过滤是
8.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其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 )
A. 量筒
B. 漏斗
C. 烧杯
D. 玻璃棒
解析:过滤操作中,不需要使用量筒。量筒通常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而不是过滤操作中的必要仪器。其他仪器,如漏斗、烧杯和玻璃棒,都是过滤操作中必需的。
扩展知识:过滤是一种分离技术,用于将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在化学实验中,过滤常用于分离反应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
9. 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海水
D. 糖水
解析:蒸馏水是通过蒸馏过程从水中分离出其他杂质而得到的,因此它是一种纯净物。其他选项,如矿泉水、海水和糖水,都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
扩展知识: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而混合物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物质。在化学中,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10. 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 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 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解析: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子本身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因此,选项C的解释错误。
扩展知识: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间隔增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缓,间隔减小。
11. 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 )
A. 原子的质量极小
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 原子的体积极小
D.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解析: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它们不能再被分割成更小的粒子而仍然保持其化学性质。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根据。
扩展知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得失电子或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新的分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本身不会被破坏,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 空气、铁粉
B. 水银、氧化汞
C. 二氧化硫、氧气
D. 冰、干冰
解析:选项C中,二氧化硫是化合物,氧气是单质,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中,空气是混合物,水银(汞)是单质,冰(水)是化合物,干冰(二氧化碳)是化合物。
扩展知识: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原子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而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在区分化合物和单质时,需要考虑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3. 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含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大增强。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除去氧气后的水就不再含有氧元素了
B. “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C. “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D. 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解析:除去氧气后的水仍然含有氧元素,因为水分子(H2O)本身就含有氧原子。因此,选项A的理解不正确。
扩展知识:水中的溶解气体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去除水中的这些气体,从而改变水的某些性质。
14. 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 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
解析: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因此,选项A的说法错误。
扩展知识:电解水实验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重要实验。在实验中,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的组成。
篇8: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物质构成的奥秘
1.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离子不可以转变成原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 (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3.下列符号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CO B.C C.CO2 D.C60
4.“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氦—3资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图中x为( )
A.1 B.2 C.3 D.4
5.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变氯原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7.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8.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质子数 B.电子层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9.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
A. 核内质子数目 B. 核内中子数目 C. 核外电子数目 D. 相对原子质量
10.达菲(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禽流感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达菲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B.达菲分子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
C.达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D.达菲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
1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Al+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B.2H2O————2个水分子
C.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D.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12.在相同分子数的CO2和SO2分子里含有相同的( )
A. 氧元素的质量 B. 氧原子数 C. 氧分子数 D.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3.下列物质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
A.碳酸钠NaCO3 B.五氧化二磷O5P2
C.二氧化碳CO2 D.三氧化硫SO3
14.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粒子属于原子 B.该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
C.该元素的一个离子含有11个电子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5.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1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Al2O3 B. SiO2 C. Fe3O4 D . CO2
17甲醛是居室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根据它的化学式O CH2,可以做出4点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醛是有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C.甲醛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8 D.甲醛是一种混合物
18、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O5 D.N2O
19、下列物质是按氯元素的化合价规律排列的,KCl、________、HClO、KClO3、HClO4,则空格内的物质是( )
A.NaCl B.NaClO C.Cl2 D.HClO3
篇9: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练习:碳和碳的氧化物
1.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 )
A.纸的质量好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保存方法得当 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等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是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的一些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3.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60是一种化合物 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N60属于单质 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CO使人中毒 B.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C.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气体 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用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瓶底
6.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D.点燃
7.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的物质是(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氧气 D.木炭
8.下列气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
9.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
A.水 B.炽热的炭层
C.澄清石灰水 D.灼热的氧化铜
10.下列各组仪器中,不能用来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是( )
A.长颈漏斗、集气瓶、酒精灯 B.长颈漏斗、集气瓶、试管
C.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 D.平底烧瓶、长颈漏斗、集气瓶
11.下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12.有下列变化:甲→乙→丙,能满足这个变化的甲是( )
A.C B.H2 C.CO D.Cu
13.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环境。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 )
A.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蒸发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D.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
14. 将N2、CO、CO2 的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石灰水和灼热CuO后,冷却至室温,剩余气体是( )
A.N2、CO2 B.N2
C.CO2 D.N2、CO2、H2O
15.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C.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是不活泼的
D.单质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6.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除去这白膜使试剂瓶变得明净的最好方法是( )
A.用蒸馏水冲洗 B.用钢丝刷刷洗
C.用稀盐酸洗涤 D.用热水冲洗
17.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18. 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又很快变黑了,你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温度太低
B.试管口倾斜了
C.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D.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
19. 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 )
A.X是CO,Y是CO2 B.X是CO2,Y是CO
C.X是O2,Y是CO2 D.X是O2,Y是CO
20.“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日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 )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B.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