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园里流行这一个公式:“8—1˃8”。它的意思是,7小时的学习加上一小时的课外锻炼取得的学习效果要比8小时光学习强得多。这话对大学生适用,对中学生也很适用。“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劳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从教多年,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为了在学习上不输给别人,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拼命地挤时间,如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吴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
他们这样做效果如何呢?一位同学十分痛苦地讲述了自己压缩时间的经历:
“我几乎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不允许自己有玩的时间,不允许自己在学习时胡思乱想,不允许自己做与学习不相关的任何事情,甚至自己想休息一会儿时,看到其他的同学还在学习,也会放弃这个想法••••••但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我在学习时,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也越来越看不进去课本,学过的东西也记不住了••••••现在甚至想放弃学业,非常痛苦。
”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努力程度来解释学习结果,可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人脑不是一个可以长时间工作的机器。我们每天都需要休息、睡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放松。在放松后,人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而如果一个人总不休息,一味地工作,他的身体就会感到疲惫,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新知识会变得很困难。
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的。
学习,是一种学问,学会休息,更是一种学问。
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者大多是懂得劳逸结合的典型,不信,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身边很多同学都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我不否认在一定时间内高强度的知识输入可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但久而久之,难免就会疲倦,以至效率低下。我自己也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中,但好在我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而保证了学习效率。”
“每天坐在椅子上埋头于书本是读不好书的。一般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5个小时左右,之后你的大脑就需要休息了。但是,不是睡一觉就叫休息了,你要去户外做一些运动,或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儿。
你可以去嗅一嗅花圃中盛开的牡丹,可以极目远眺日新月异的城市••••••只需要一二十分钟,就可以很好地缓解大脑疲劳。”
“良好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如果一味苦学,休息不足的话,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讲究劳逸结合,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认认真真地学,一定要讲求效率,‘疲劳战’‘持久战’千万要不得。”
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必然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适时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适时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密不可分。
那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到劳逸结合呢?
(1)课间多出去走走。
学校为什么要在两节课之间安排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其实不用我说,你也明白,休息时间就是让我们在进行了45分钟的学习之后,大脑得到休息,然后高效地学习下一节课。
人不是机器,必须有张有弛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课间时间,同学们最好出去走走,换换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疲劳的大脑和身体彻底放松,抛开学习上的事,尽情休息,这样才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2)晚上不熬夜。
深夜、灯光、中学生••••••把这些词连在一起,构成的就是一副中学生十分熟悉的深夜“苦读”画面。但这样做好不好呢?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是怎么认为的:
“有的同学很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学习状态,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得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迷迷瞪瞪的。”
“尽量不要熬夜,要抓紧白天的时间学习,老师上课讲的信息量非常大,你一走神就可能遗漏很多。我就是把精力放在白天,早上精神百倍地走进教室,晚上很有收获地走出教室。”
“我一直坚信,学习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规律,违反客观规律做事,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从来都没在晚上12点之后学习,也从来没有早于清晨6点看书。保证休息,对于健康,对于第二天的学习都非常有利。”
这些同学说得很对,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一天所要接受的信息都是很大的,如果因为熬夜导致白天精力不济,影响了一天的学习状态,那可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