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步入五、六年级时,任课老师们往往会发现课堂上的变化。学生们变得更加自我,有时他们的语言也显得过于偏激。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迈入青春期,出现了一种“为了表现而表现”的现象。
他们喜欢说一些“反话”,追求标新立异,同伴们甚至会将这样的行为视为“楷模”,认为这是一种个性,像英雄般的行为。
在一个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位同学在没有举手的情况下便站起来反驳,导致课堂无法进行。老师耐心地告诉学生:“你的观点非常有趣,你可以先坐下,我们下课后可以私下交流,正常的教学仍要进行。”然而,学生却回答说:“你不让我说可以,可我偏要站着。
”老师只好让学生站了半节课,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这孩子,仿佛在欣赏一个英雄。孩子们并不知道,自我表现并不一定要通过与他人的对立来显露,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
谁教过孩子这些吗?没有,老师没有时间教这些,只要学生的学习说得过去,家长也不会在意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孩子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的呢?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是孩子第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
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是位科研工作者,在饭桌上会谈论科研费的发放使用问题。他可能会说:“我们单位这次的科研费不少,可是层层‘剥削’下来到我们这就没多少了,真不象话!”大人可能只是无意中说出这些话,但孩子听的有心。
孩子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剥削”这个词的含义,但他们可以看到父母的表情,感受到父母义愤填膺的语气。孩子从父母的语言中学到一点,当遇到困难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表达愤怒,无须去触碰问题的实质。孩子不明白这样无谓的情绪发泄除了会影响说话人的心情外,于事于人毫无意义。
因此,当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时,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最终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无暇去正视问题本身。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家长的成长。在成为父母这个“职业”中,我们都是新手,有些东西我们可能不知道。在我们没弄懂之前,我们可以不说可以不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说错了一些话,做错了一些事。为此,我们时常懊悔并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拔乱反正”。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停止现在的模式,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做,停下来静静地观察,这是第一件事。
孩子们的语言和情绪表达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观察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家长的情绪表达和冲突处理方式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通过愤怒和偏激的情绪来应对问题,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和积极的语言表达,家长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和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当孩子表现出偏激的行为时,家长应该耐心地引导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教授他们如何以成熟和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授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和语言表达。只有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避免偏激的行为。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启发,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促进他们情绪和语言健康发展的环境。通过耐心、理解和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以成熟和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从而避免偏激的行为。